电影资讯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剧照
如果当年“独立电影”的名称源于早期第六代导演独立于国有制片厂体制,利用个人或民间的资金拍片,那么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民间资本大批流向电影产业。近些年,独立电影这个称呼被“文艺片”、“艺术电影”等称谓所取代。为叙述方便,本文涉及到的“独立电影“指的是2015中国内地上映的中小成本电影。
事实上,独立电影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美国为例,独立电影的参照是好莱坞六大发行体系,简单说就是非迪士尼、华纳、福斯、派拉蒙、索尼和环球发行的影片被叫成独立片。但是这些独立导演通过某些契机进入到好莱坞六大体系当中,比如圣丹斯电影节,去年大热的《爆裂鼓手》的导演达米安·查泽雷,今年的《奎迪》的导演瑞恩·库格勒,这些导演现在已进入或正在进入。
美国的大部分独立电影都是具有商业潜质的类型片,在这一点上,《心迷宫》更像是美国定义中的独立电影,具有很好商业潜质,在个人表达与类型片探索上找到平衡。
然而,美国式的独立电影定义方式,移植到中国是否具有同样适用?作为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的贾樟柯、王小帅,他们的新作(《山河故人》与《闯入者》)又是否应该被视为独立电影?如果一个导演一直被认为是独立导演,他的所有片子是否理所当然被认为是独立电影?
王小帅《闯入者》,年初上映,票房不利,王导还曾在网络上发表动情演说。
独立电影存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当创作者不考虑商业和市场因素时,可以更自由发挥创意,为影视创作带来新想法;另一方面,独立作品由于题材各异、形式多样,也能够在商业类型片之外,为不同观众提供更多元的观影选择。如果你恰好厌倦了商业类型片,不妨看看接下来的独立电影年度盘点。这些风格迥异的独立作品,相信一定可以给你带来些许新鲜。
忻钰坤的《心迷宫》与陈建斌的《一个勺子》都属于高质量的处女作
除了荒诞现实悲喜剧之外,青少成长故事也是独立电影常常出现的题材,比如今年的《少女哪吒》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前者是八九十年代的青春残酷物语,少女间暧昧情愫,时光如诗,白驹过隙;后者则可视为一部儿童西部公路片,荒漠戈壁上的归家之路也是两兄弟的和解之旅,田园牧歌终为想象,回不去的是记忆里的水草丰茂。
《少女哪吒》与《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海报
而与《塔洛》的净硬相比,同为西藏题材的《河》则显得温情脉脉,小演员央金拉姆淳朴自然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片尾祖孙三代人静坐河边的镜头非常动人,而河如一个饶有意味的符号,区隔着也连接着世俗与宗教,此生与彼岸。
同样涉及死亡的还有获得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的《告别》。蒙古族导演德格娜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方式描绘了一段琐碎的家庭时光:迷茫叛逆的少女,身患绝症的父亲,无法沟通的两代人,同样身陷囹圄,最终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和解。死亡似乎带走了些什么,但活着的人依然活下去,这似乎是最无望的事,但生命又确乎在这样的养生丧死中轮转交替,或可谓是一种希望。
而最值得一提的年度惊艳之作当属毕赣的《路边野餐》。尽管整体来看,影片并不成熟,山路上的摩托车骑行与林强的配乐,也不免让人联想到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但难得的是,导演结合黔贵地区的风土气质,用独特的视听语言建构出了自己的影像世界。在那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行,记忆、现实与想象交织,形成了一种对电影美学、虚实表意的探索。
年仅26岁的毕赣也凭借此片亮相诸多国际影展,并拿到了如洛迦诺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马影展等知名影展的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重要奖项。
纵观近些年的独立电影,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影片与创作者的生命经验紧密的相连,拍摄地也往往都是导演的故乡,地域特征鲜明。于是我们看到了李睿珺的甘肃,万玛才旦的西藏,杨平道的广东粤西,毕赣的贵州凯里,杨恒的湘西小镇……这些电影往往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或是描绘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信仰与生活方式的消逝,或是表现社会转型期城镇生活的成长经历,但又都带着一种“乡愁”,一种或是对故乡、或是对往昔的淡淡怀念。
《喜马拉雅天梯》是纪录片中的大制作,《大同》则是周浩连庄金马奖的作品。
而更多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则无缘大银幕,或许只能通过小规模线下放映,与观众见面。继去年以《棉花》拿下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后,周浩又凭借《大同》再次蝉联。这部重量级作品聚焦中国当下最受关注也饱受争议的“明星市长”耿彦波。在历时一年多跟拍中,周浩力求从多个侧面展现这位个性鲜明、有魄力而实干的中国市长,同时也以一种微观的形式折射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与官场生态。
而杜海滨新片《少年 * 小赵》,一改之前的群像描摹与散文式的宏观视角,转而以通俗而戏剧化的叙述,以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经历,带出对爱国这一抽象问题的思考。张赞波的《大路朝天》则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下一条穿村而过的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展现了当代中国飞速发展下的诸多冲突与复杂状态,勾勒出农村底层人群的生活图景。
相较于这些社会议题明显的片子,两位女性导演的作品,赵青的《我只认识你》和叶云的《对看》则都属于温情动人的抒情小品。前者讲述上海一对耄耋老人之间浪漫而深沉的爱情,后者则记录了两个家庭状况完全不同的女孩各自的成长经历与共同遭遇的亲情缺失。
邱炯炯作品《痴》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台湾的《湾生回家》与香港的《32+4》。前者是导演田中实加作为日籍湾生“后裔”,以口述史和老照片并陈的方式,讲述了8位湾生动人的生命故事;后者则更像是私影像,导演陈巧真从个人角度出发,追寻自己家庭被掩盖的种种过往,私密、勇敢而真诚。
除了大众熟知的欧洲三大电影节,特别关注中国独立电影的电影节还包括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瑞士洛加诺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从这些电影节走出了一批优秀导演。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依靠这些国际电影节,独立电影才得以诞生与发展。
随着国内电影政策的调整与市场的逐步完善,独立电影对国际影展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比如一部影片如果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奖,对其之后的宣发会有很大帮助,成为票房的助推器。2014年的《白日焰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时,它在柏林电影节包揽金熊银熊时完全是一匹黑马。但凭借得奖后的关注度,《白日焰火》进行了很好的口碑营销,最终取得了过亿的票房成绩。而这对独立电影来讲,《白日焰火》是个案,它的成功脱离不开江苏广电在背后的大力支持。
在营销上,《白日焰火》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国际知名的鹿特丹电影节的创投平台就重点支持具有独立精神、小成本的电影,应亮的《另一半》、李睿君《老驴头》获得过相关的基金支持。而由香港电影节主办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多年来也支持了大量的独立创作,包括贾樟柯、陆川、宁浩、赵亮、万玛才旦、赵晔等导演,都曾在这里掘到项目的第一桶金。台湾金马创投会,作为华语影视投资的媒合平台,帮助诸多新人导演如陈哲艺、赵德胤、毕赣等筹到了创作启动资金。
除了资金支持,创投会同样也是寻找国际资源,促成国际合制与发行的重要平台,这一点对不能完全依靠国内市场回收成本的独立电影来说,尤为重要。有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更在于,让拥有不同资源的各国投资者汇入,形成一种利益捆绑,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为影片之后的制作、宣发创造更多机会与便利。
《告别》海报
《闯入者》在宣发上组建了专业团队
劳雷影业总裁兼制片人方励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发行上,则另辟蹊径,与电商合作,试图利用互联网平台贴近用户的优势,帮组影片找到核心观众群,然而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独立电影如何抵达观众群,如何克服排片困难,摆脱“票房不佳—难以排片—票房更差”的恶性循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是目前许多业内人士、组织积极探索的方向。
《一个勺子》也卖力做了不少宣传,中间还出了些小挫折,最终的公映版本与之前剪辑的版本还是有出入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独立电影由于自身定位与追求,所能吸引的受众注定有限,试图如大制作商业片一样获得过亿票房,不太现实。而其影像精英化也阻碍着独立电影的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在部分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一线二线城市,确实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独立电影观众。
而在独立电影的宣发上,首先需要吸引的就是这批观众,并努力在这批观众中,创造良好的口碑。除了上院线之外,独立电影也有其他的发行与回收资金的渠道,与视频网站合作,进行付费观影就是选择之一,而VOD已成为如今全世界电影回收资金的重要手段。耿军的《锤子镰刀都休息》就曾尝试在爱奇艺进行付费放映。更进一步来说,是否可能建立线上艺术电影放映专区,也是值得继续探索的一种方式。
金马奖最佳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
国内独立电影票房列表(数据源自专业版)
片名 |
导演 |
类别 |
票房(万元) |
上映日期 |
●一个勺子● |
陈建斌 |
剧情 |
1906 |
11.20 |
●十二公民● |
徐昂 |
剧情 |
1397 |
5.15 |
●心迷宫● |
忻钰坤 |
剧情 |
1066 |
10.16 |
●东北偏北● |
张秉坚 |
剧情 |
85 |
12.11 |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
李睿珺 |
剧情 |
77 |
10.23 |
●少女哪吒● |
李霄峰 |
剧情 |
53 |
7.11 |
●我的诗篇● |
吴飞跃 秦晓宇 |
纪录 |
58 |
11.1 |
《塔洛》摄影十分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