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兴院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影资讯 > 正文内容

电影资讯

"合伙人"陈可辛:北上掘金8年 合拍得与失

2013-05-20 热度:1056

陈可辛说,《中国合伙人》本质在讲美国梦,其实是借了这几个人,这几个故事,去讲中国内地一个跨度二三十年的故事。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实行了10年,香港与内地合作片之势几乎取代了过去的香港电影。陈可辛从2005年起北上,加入香港导演的合拍大军,至今奔走在香港、北京两地,已经8年之久。


作为香港导演北上的代表人物,在8年的时间,他先拍了首部歌舞爱情片《如果爱》,谨慎探路;然后迅速投入古装武侠片的内地热潮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努力迎合内地市场,他过去擅长的现实、小人物题材,完全没有用武之力,整个人就是武功全废,束手束脚,挣扎着来适应内地的环境。


也是这8年,陈可辛导演经历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巨变,见识了观众进影院只认大片的疯狂场面,以及现在中小成本影片也能斩获高票房的局面。他本人从完全不了解内地人情世故,到跟内地商业伙伴分道扬镳,如今独力摸索。他曾经期望以古装大片占领市 场,但《投名状》海外票房的巨大失利,《武侠》内地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他监制动作大片《十月围城》、《血滴子》票房也都低于预期……这些让他颇有挫败感。


但陈可辛是少数能够直面得失的香港导演,他反思这些年的北上得失,决定回归自己最擅长,也最喜欢的关注现实题材电影。5月17日,他在内地执导的第四部电影《中国合伙人》公映,这部投资成本最小,明星阵容普通的影片,不出意外,将让他获得北上8年最完美的一次成功。


《中国合伙人》的投资人之一王石最初看完影片剧本之后,夸赞陈可辛:“这是你自《甜蜜蜜》之后最好的剧本。”尽管这是一个香港人拍摄的纯内地人的奋斗故事,王石最终决定参与影片投资。


表面上看,《合伙人》讲的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美国梦;但是对于陈可辛而言,这也是一个香港电影人的内地梦。


陈可辛新作《中国合伙人》的原型是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的故事,之前曾有人猜测影片是有新东方教育集团的植入,但陈可辛否认了这一点,他只是借了俞敏洪他们三人的一个故事,影片也不是专门在说新东方的创业史,他的这部作品其实有更大的表达诉求。


记录时代:30年来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史


陈可辛导演自述:“我非常想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人和事,那个年代我觉得也非常有趣,应该是中国最有趣的三十年:无论人的财富、国家本身,整个经济体系……所有东西都是从无到有。


选择新东方这个题材,第一是因为它有喜剧感,中国人学英文其实就是个挺有喜感的东西;再加上去美国,有这个美国梦。其实是借了这几个人,这几个故事,去讲一个跨度二三十年的故事。


徐小平的剧本提供了一个概念,不是结构,现在片头字幕里,写第一稿剧本是林爱华。徐小平首次看了全片之后很喜欢,他说:陈导你只留了我八个字,就是成东青、孟晓骏、王阳。我说:不对,还有“新梦想”这个公司的名字。这些的确都是他写的,但基本上整个角色、背景很多东西都重新编了。


邓超的角色孟晓骏确实比较像我(孟晓骏是片中主人公之一,三人中唯一出国留学的人,回国后加入新梦想公司,致力于公司上市),从他到美国留学的经历,到后来他在美国混不下去回来,最后他跟成东青的所有的较劲等等。从经历、背景,包括他的个性都比较像我,所以我就变成这个角色资料来源的最重要一部分。他在餐厅打工收拾餐台,没资格拿小费,一个外国老太太悄悄塞给他20美元的小费,这都是我当年的亲身经历。“


在1990年代,陈可辛与曾志伟创办了UFO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双城故事》、《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甜蜜蜜》等众多爱情佳片,成为香港爱情现实题材影片的名导。进入内地市场之后,陈可辛转而投入古装大片的拍摄,经历了几年的市场洗礼,陈可辛终于宣告以《中国合伙人》回归他拿手的现实题材。


创作背景:小片终于有了生存空间


导演自述:“首先,《中国合伙人》不是回归喜剧或者爱情片,是现实题材的回归。我本身比较擅长拍现实题材,更擅长拍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戏。那种时代变迁、成长、情怀等等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东西,但是以前一路没有机会。我的身份是香港人,你要拍内地的东西永远都有一个能不能接得上地气的考虑。


当时,整个工业都还是在拍大片,工业本身要跟观众达成一种平衡的关系。当时观众已经不在电影院看电影了,所以大家去电影院看的都是大片。那时候中小型的电影无论拍得多好,口碑有多好,他们都选择在家里看,确实没有在电影院看小片的习惯。


2002年,内地开始有古装大片(《英雄》),这些国产大片的历史功能是让观众回到影院。这个功能在七、八年已经达到了,观众现在已经开始回到戏院,而且已经开始对大片审美疲劳。过了一两年,我才看到这个小片开始有机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表现。这个时候,我才有机会回归去拍现实题材,《中国合伙人》就是我第一部拍的内地现实题材作品。“


陈可辛1962年生于香港,父亲是香港导演陈铜民,陈可辛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就读于国际学校。18岁赴美研读电影理论,21岁返回香港从事电影工作。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习惯了漂泊的生活,所以他的大多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都有类似的漂泊经历。以香港为他的电影起点,陈可辛甚至一度在美国执导电影,但他仍然选择以中国内地作为他新世纪以后的事业中心。


初来乍到:第一次来内地时的印象


导演自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对内地真的很陌生,别说北京,广州、深圳我都没去过。1993年,我第一次来内地,当时去了哈尔滨、北京、和上海,是为了一部电影看外景,不过后来这部电影没拍成。当时对我来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内地满街都挂着一个牌,上面写着:”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是北京第一次申奥的口号。


当时我就觉得,中国可能真的希望在世界上给人看得到。那个感觉跟《中国合伙人》很吻合,所以我在这部电影里,苏梅抛弃了成东青,跟他说分手,成东青失恋之后在街上走,有个电视掉下来,背景也是一个路牌,写着“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个就是我对祖国的第一个印象。


之后对于内地的印象,就完全是就2000年之后,我来内地拍戏建立起来的。我记得拍《如果。爱》的时候,完全像跟时间在赛跑。当时整个北京都在改变,因为08年奥运会快到了,各个地方都在重建,所有的东西都在拆。我们原本看了一个外景,觉得很好的地方,两周后回去,那里已经拆了。


那时,我看到北京这个城市变化很快,这些大的变化也都在《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里呈现了——这就是内地三十年迅速的改变。“


2003年,CEPA协议签署之后,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必再和进口片争夺名额,这样的利好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北上掘金。陈可辛在2005年来到内地拍摄了首部作品《如果爱》,在这之前他考虑了很长时间,毕竟内地题材和环境的限制,必然会让他产生各种转变,但进入这个市场,就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则。


 

北上掘金:八年合拍个人得失


导演自述:“回首来内地拍戏的这8年,失去的是拍我自己生活本能的东西。拍现实题材我是不费劲的,是我的本能。但我刚来内地那个时期,因为一定要拍古装大片,就好像失去了这个本能。这次拍《中国合伙人》,我的本能又可以回来用了,就变成没有什么失去的。


我是一个十二岁就离开了香港的人,我在传统第一印象还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也不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因为我的中文的程度就到小学,其实我连中学都是念英文的。来内地拍戏,得到的是最多的是对现在的内地的一些民生、人文、文化等的认识、以及认知。也使到我更能明白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历史。


在内地,我拍的第一部作品是《如果爱》,这不是我坚持要拍的爱情片。当时突然间要我拍部武侠片,我也不会拍,我也不懂,我也没有武侠的梦。也不是说,每个导演都有个武侠梦,其实我就没有。我这样拍爱情片的导演,为了符合市场的要求,不得不去把《甜蜜蜜》那种小的爱情片,把它变大一点。


我拍《甜蜜蜜》,大家是会看的,但只是在家里看。所以,我就把类似《甜蜜蜜》的这种爱情片,小情小趣的东西把它放大,有歌舞有场面,希望能吸引观众进电影院。


《如果爱》之后,我下一部就拍了《投名状》,就把它再扩大到真正的符合内地的产业规矩和规律的电影。“


从2002年的《英雄》成功开始,中国内地市场进入一个古装大片的时代,即便是观众不断表示对大片越来越反感,但高成本的古装大片仍然是当时市场相对最为稳妥的投资项目。陈可辛他本人虽然并不喜欢古装大片,但在市场需求之下,他不得不选择这个题材作为市场的突破口。


大片时代:《投名状》与《武侠》的成败论


导演自述:“回过头来看,《投名状》确实是商业上并不成功的电影。虽然它在内地票房很成功,确实有大场面,有动作,有千军万马,有历史元素。但是它还不是当时最符合海外市场的眼光的那种电影(注:北美仅收入12万美元票房)。


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的电影还是喜欢看一些对白比较少,视觉效果比较多,还是得飞,还是得打。《投名状》其实打的只有十五分钟,整部戏都是一部文戏。讲的都是一些宫廷,勾心斗角,朋友、兄弟情之间的东西。


外国观众看的时候还是要看很多字幕,他们理解剧情就有困难。《投名状》使我更明白:外国观众不会对你人文的东西有兴趣,除非它是一个小的艺术片。但是你要真正的征服美国或者世界大的商业片市场,文艺片、艺术片也不是有足够的号召力,《投名状》使得我更认清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武侠》的问题在于,它还是在讨好市场。它是一个武侠片,跟我自己的电影追求是有矛盾的。有些时候,作为导演,你必须得在形式上比较随波逐流,做一个大众觉得可以的电影,就是武侠片。但当时我心里面,也不是真正想拍部武侠片,所以其实里面的内核也不是真正的武侠片,并且《武侠》打得还是不够火爆,这些都是原因吧。“


《甜蜜蜜》作为陈可辛的代表作,至今仍然不断被媒体和观众提起,这部作品也被视为陈可辛最好的代表作。《甜蜜蜜》成为了陈可辛的光环,但盛名之下,他的每一部新作都会被拿来和《甜蜜蜜》作比较,人们都希望他有一天拍出的作品能够超越《甜蜜蜜》,这其实也是很多导演和观众之间存在问题。


自我评定:票房论英雄更公平


导演自述:“每一部电影的好坏都是说不清楚的。你说票房论英雄吗?确实可能只能票房论英雄。大家一定很反对这个方法,但是确实没有比这个更公平的方法。因为你说评论,评论都论英雄,每一篇好的评论都同时有一篇坏的评论。每一篇说你这一点特别好的,也有人说同一点特别烂的。所以我觉得你说评论也不是最客观的评论。


但是作为导演,面对每一个观众或者每一篇评论只要那个观众不喜欢,其实你在他面前你就是失败的,这是一对一的关系来的。所以我觉得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讲,电影票房等于民主投票一样,我们不一定要同意民主投票出来的结果,因为谁都知道不会有100%公正,但是也能说明问题,要是有51%的投了票,它就算赢。


我能把握的就是我自己对自己负责,而我自己每一部电影都对自己负责。一部新片好不好得过《甜蜜蜜》是无法比的,因为每部电影都没有可比性,可能它难度比《甜蜜蜜》更高,可能它的技术性比《甜蜜蜜》更高,所以它做不好。但是我每一部做的时候都会在新的一部电影里尽量去突破自己,或者做到一些我相信的东西。“


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破170亿元,近几年的内地市场形成一种突飞猛进的态势,除了在本土高奏凯歌,中国电影也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契机。报名奥斯卡、国产片海外发行等多种形式都是在尝试和世界影坛交流,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诉求,作为电影监制和导演陈可辛是如何看待的呢?


冷眼旁观:中国电影不必走向世界


导演自述:“对于近几年中国电影一直谋求走向世界的问题,我的话可能非常不符合主旋律的。我觉得我们的人口最多,有13亿人口这么大的潜在市场,其实当一个电影在中国成功,它差不多等于是世界成功。冲奥也好,海外卖片也好,我也做过这种事情,但是到最后,其实海外市场是不能够逆转的,是不可能让中国的GDP和文化同时一样那么强大。


我们之前外销的电影主要是分为两极,一极是文艺片,就是讲我们一些很农村的东西,或者一些很奇怪很特别的东西。还是在贩卖文化的那种东西,其实第五代做了不少了。也不是不好,非常好。使到这些故事在全世界有放映的机会,是电影节的电影,但其实这些电影都不是大规模的放映。另外一极就是武侠片,就是一些飞来飞去的,奇观的东西,武侠片其实跟好莱坞的超级英雄是同类型的。


我们的电影就永远有这两极,而且电影质量并不随着我们的GDP上升,现在我们是第二大的电影经济体,就算我们变成第一大的电影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还是中国,还不是全世界。我觉得你真的要走到国际,偶尔有一些电影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政策使到中国电影变成全世界的电影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在五十年里边不会发生的。“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博纳解读财报:今年影院收入将超$7000万

下一篇: 特效行业的“无奈”:惊艳背后的市场逻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