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讯
78天、上映新片71部、1.8亿总观影人次,64亿总票房,2013~2014贺岁档以再创历史新高画上句点。《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凭借档期内9.18亿的成绩位列冠军,直接导致连续两届贺岁档都由《西游记》题材拔得头筹。
从2013年年11月29日《扫毒》开场,至2014年2月14日《北京爱情故事》收官,整个贺岁档呈现出低开高走的节奏:12月虽有众多商业大制作上映,整体票房表现却弱于2013年,“贺岁档负增长”说法一时间不绝于耳。
进入春节后,开始有了转机:强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黑马《爸爸去哪儿》形成双核驱动,掀起前所未有的春节观影热潮。这股热潮延续到情人节和元宵节重叠的2月14日,《北京爱情故事》的锦上添花让贺岁档票房实现逆袭。
这是个票房纪录频被刷新的贺岁档,也是个话题层出不穷的贺岁档。
冯小刚执导的《私人订制》虽票房高企,两极分化口碑却让冯导按捺不住和影评人展开骂战;国产动画常胜将军《喜羊羊》系列遭遇《熊出没》,让出保持5年之久的国产动画票房冠军宝座。仅用5天时间制作的电视综艺衍生电影《爸爸去哪儿》,竟拿到让人咂舌的6亿高票房……
硝烟散去,让我们一同回顾刚刚过去的78天里,那些让人值得记住的票房战斗和口水话题。
开局战:贺岁档12月首现负增长,大腕冯小刚难救市
2013年11月29日,来自好莱坞的动画片《森林战士》和博纳出品的港产警匪片《扫毒》同时上映,拉开贺岁档的序幕。一部是由20世纪福斯出品的PG合家欢级别动画片,另一部则是由古天乐、刘青云和张家辉主演的香港警匪片,两部电影都是内地观众较易接受的商业题材。受制于档期被延迟半年,《森林战士》的4947万不具任何讨论性,而《扫毒》的2.38亿则为”港片回勇“的话题添加了新的谈资。
进入到12月,国产大制作数量激增,12月3日的《无人区》、12月6日的《四大名捕2》、12月12日的《风暴》、12月19日的《私人订制》、12月24日的《警察故事2013》是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大片们心有灵犀的各自占据档期,没有出现过去几年贺岁档频繁调档期、两部大片同时上映的局面。
沉寂了三年多的《无人区》终于在贺岁档亮相
《无人区》充满杀戮和鲜血,并无贺岁的味道,但在导演宁浩、主演徐峥和黄渤的号召力之下,依然拿到了2.6亿的票房。考虑到延期四年上映的劣势,这样的成绩严格来讲算是惊喜。港产片《风暴》凭刘德华一己之力擒获3.17亿,未能在《寒战》成功的基础上取得大提升;滕华涛的《等风来》定位不清晰,更没能延续《失恋33天》的辉煌,投资翻了数倍,票房也缩水数倍,最终仅拿到7966万。
至于万众期待的《私人订制》,在冯小刚+王朔+葛优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导演与影评人的口水战连番占据娱乐头条的情况下,票房却只有《泰囧》一半左右。唯一值得安排的是,超过《唐山大地震》,以7.17亿成就冯小刚作品最高票房。成龙的《警察故事2013》虽超过5亿,但和2012年的《十二生肖》相比,无论票房和话题性都有较大差距。
12月的开局战,缺乏票房大爆话题之作、影片口碑不如人意、原本期待的黑马也无表现。对比2012年同期票房缩水17%,十多年来首次迎来负增长。
高潮战:双强联手助贺岁档逆转,春节七天14亿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终于让贺岁档迎来久违的高潮
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底,1月上旬的票房表现较为平淡。直到1月31日(大年初一)才迎来了大爆发。《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三部电影同日起映,投资最大、宣传攻势最猛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单日过亿的气势下,连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
从荧屏跨界到大银幕的《爸爸去哪儿》更成为最大黑马,而且春节前几天观影人次和上座率一直压制《大闹天宫》,迄今斩获近7亿票房,票房投入产出比之高,可谓前无古人。《澳门风云》在双核的压制下,首日只拿到2680万的票房,但凭借怀旧的赌片类型和阵容竟实现长线大卖,直到公映第17天,单日进账依然有1650万。影片截止2月16日累计4.17亿,成为王晶作品内地票房最高电影的一部。
依靠三部电影的大卖,春节假期收入14亿成就全新纪录,似乎也让业界认识到“春节档”比狭义的12月“贺岁档”更为重要。一方面,春节档是由长假形成的档期,另一方面返乡潮和二三线城市的崛起,让这个档期观影人潮更为汹涌。
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也实现长线热卖
在国产片票房频繁打破纪录的背景下,曾经威风凛凛的”好莱虎“暂时收回了爪子,唯有《冰雪奇缘》值得讨论。这部被象征着”迪士尼二次复兴“的影片安排在大年初六上映,首日全国排片仅为10%,1700万的首日票房放在往年算是佳绩,但在今年春节只能是不温不火。但凭借着过硬的口碑,在三部国产片包围下,《冰雪奇缘》稳扎稳打排片最高时回升到15%,截止2月16日已有1.95亿的票房,逼近迪士尼在华动画片冠军《怪兽大学》的成绩。
除了《冰雪奇缘》,华谊出品、韩庚主演的《前任攻略》某种意义上也是长线玩家。该片避开情人节选择大年初一上映。猜到了对手《大闹天宫》,但没猜到《爸爸去哪儿》得黑马成色如此之高,排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还好影片评价不错,上映18天后票房终于迈过亿元大关。
收官战:情人节票房破两亿,《北爱》单片市场独大
《北京爱情故事》凭借良好的档期和到位的营销成就了首日过亿的票房
2014年2月14日形成了情人节和元宵节重叠之势,《北京爱情故事》、《谁说我们不会爱》、《过界男女》等多部爱情上映。作为2013~2014年贺岁档的收官战,这一天还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等春节档热门影片继续上映,当天票房2.2亿,创下情人节单日最高。
《北京爱情故事》是演员陈思诚转型导演的处女作,但集结了梁家辉、刘嘉玲、佟丽娅等群星。加上投资方万达影视的雄厚背景、电视剧版的余温和颇为创新的营销方式,最终在30%的排片帮助之下,于2月14日单日拿到1.04亿元,再度刷新2D电影国内影史首日票房纪录。
情人节并非部部爱情片大卖,《过界男女》只能是夹缝求生
相对于《北京爱情故事》的大卖,同档期其他爱情电影被前者光芒所掩盖。原名《工体爱情故事》的《谁说我们不会爱》虽然避开列与“北爱”雷同的片名,但主演杜淳、颖儿缺乏市场号召力,单日只拿到了1120万的票房。《过界男女》主演陈坤和刘嘉玲知名度不差,但缺乏宣传力度,加上文艺片的格局,票房只有770万。倒是《大闹天宫》《澳门风云》《冰雪奇缘》占据当天票房2到4名,似乎说明情人节档观众爱看的不一定是爱情片。
营销战:电影宣传手段创新,华语片外语片各显神通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砸重金做营销,仅是猴王蜡像就耗资近500万元打造99尊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想卖座,还得会吆喝。整个档期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大闹天宫》的土豪式营销。传统的灯箱路牌广告占据自然不必多提,单价5万、99尊孙悟空的蜡像的制作则借鉴了《钢铁侠》等好莱坞大片的营销模式,将1:1的齐天大圣摆放在电影院,再配合装修成水帘洞的影院场景,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
此外,主题地铁、地铁车体广告、大厦楼体广告、甚至乍看上去与影片毫无关系的主题哈雷摩托的出现,都让《大闹天宫》的营销投入达到了国产电影顶级水平。可以说,《大闹天宫》的营销覆盖面几乎达到了无死角的状态。影片最终近十亿的票房,也证明了大手笔的营销投入的效果。
《爸爸去哪儿》凭借湖南卫视的平台优势,在推广上获得了极为优势的资源
《爸爸去哪儿》的票房成功则是营销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影片依托湖南卫视的高收视综艺节目,上映前也在电视平台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这种手段和好莱坞大片习惯在映前半个月进行的海量电视广告投放类似。定位精准的电视广告,让综艺节目的受众群短时间内形成不去影院看《爸爸去哪儿》不行的观念。
《北京爱情故事》营销战的玩法则迥异于《爸爸去哪儿》,后者营销时间段只有半年,前者则从影片立项开始就开始布局。加上投资方万达集团的影院和商场阵地优势,以及联合电商、大量手机客户端进行优惠活动,让影片在2月14日前后达到观影人群最高值。
《冰雪奇缘》等好莱坞电影的营销投入有限,只能借助新媒体营销——多版本的主题曲演唱、网友的恶搞、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传播影片,效果集中年轻族群和影迷上。《神偷奶爸2》倒是好莱坞影片中少见的营销大手笔,除了常规的公交、地铁站台硬广,也涉足了好莱坞在中国很少用到的电视广告。给一部比北美晚半年上映的影片投入如此多的金钱,除了为了争取高票房。业界人士分析认为,片方也有为2015年的《小黄人外传》提前累积品牌认知度的考虑。
引进战:贺岁档海外片数量增加,《神偷奶爸2》夺魁
凭借小黄人的可爱形象,《神偷奶爸2》在内地斩获3.2亿的票房成绩
2013~2014贺岁档另一醒目的特点,是海外片数量明显增加。虽然同档期好莱坞的一线票房大片均未出现,不过依旧有着《神偷奶爸2》、《森林战士》、《一触即发》、《奥林匹斯的陷落》、《安德的游戏》等众多海外片,以买断、分账两种形式纷至沓来。
票房表现最为出色的是1月10日上映的《神偷奶爸2》,该片第一集并未引进国内,《神偷奶爸2》更早在2013年7月3日就于北美上映,期间更屡次爆出本片将不引进的传闻,最终确定在2014年1月10日的档期,其盗版音像制品早已满天飞。
由于小黄人实在太受欢迎,其剧照和视频片段从2013年暑假开始就在国内社交媒体疯狂传播,造就了大批潜在观众。于是乎,虽档期虽一推再推,登上国内大银幕后依旧受到认可。加上开画日恰逢寒假的开端,最终以压倒性优势超过了《安德的游戏》《一触即发》等科幻、动作大片,以3.2亿成为贺岁档海外片冠军。
《安德的游戏》是2014年内地首部上映的海外引进片
其它海外片的票房表现则各有千秋,既有《安德的游戏》这样的过亿大片,也有着《奥林匹斯的陷落》这样3200万的惨淡经营。造成这样的局面,首先当然要提及的是其本身的票房潜力,《奥林匹斯的陷落》延期9个月,《安德的游戏》《森林战士》等片在北美的表现也比较糟糕。真正称得上好莱坞同期大片的也只有《一触即发》,但也缺乏足够的票房爆发力。
惊喜战:动画儿童电影扎堆上映,《熊出没》突出重围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缔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新纪录,算是个不小的惊喜
贺岁档的后半段由于和寒假重叠,从2009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开始,这一段时间便成为国产动画片必争之地。今年除了保留节目《喜羊羊之飞马奇遇记》,《巴啦啦小魔仙2》,动画新贵《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也杀了进来。
结果很多人没想到,《熊出没》大电影首度亮相,就将常胜将军《喜羊羊》系列就“揍”趴下了,2.42亿vs8530万,可谓大胜。事实上,《熊出没》沿袭的是《喜羊羊》的模式,首先在电视荧屏进行“洗脑式”的轰炸,并用大量周边商品笼络孩子们的心,来到大银幕后甚至将“老师”甩在了身后。
和《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票房爆发对应的是,对比《喜羊羊》系列的颓势。一方面影片连续上映六年,一方面核心受众群已长大、品牌热潮已退去;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片的对手也越来越多。更关键的是,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因模仿动画片剧情而引发的江苏儿童烧伤案,《喜羊羊》创作公司被判有15%的责任,这对影片发行是相当大的打击。
《熊出没》的出现,让《喜羊羊》系列电影不再能够独享儿童观影市场
《巴啦啦小魔仙2》作为二线国产儿童电影,面对《神偷奶爸2》这样的境外选手以及《熊出没》这样的国产新贵,市场号召力显然是要差一些的,加上其糟糕的口碑,票房只有第一集的一半左右。《极地大冒险2》只拿到了2040万,证明中国观众对非好莱坞动画片接受度是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