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兴院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影市场 > 正文内容

电影市场

特别调查:提前点映的秘密 过度点映有危害

2015-10-12 热度:576

  9月27日中秋节这天,《解救吾先生》、《九层妖塔》和《夏洛特烦恼》,三部电影仿佛像约好了一样,都宣布在全国开启提前点映场,似在抗衡同期上映的《港囧》,分得中秋档票房的“一杯羹”。在中秋节获得1036万点映票房的喜剧片《夏洛特烦恼》,成为了今年国庆档期的最大赢家,凭借不断积累的好口碑闯出一条“逆袭”曲线,截止10月7日,票房已超过6亿元。


  谈及“点映”二字,貌似已成为当下电影宣发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内地市场上,这股风潮似乎是从去年《心花路放》的大规模点映开始刮起,其实“点映”的概念在好莱坞市场已经很成熟,它被称作Advance Screening,是指电影在全面正式公映前,制片方指定在一些影院提前上映。


  在中国,“提前点映”恐怕要追溯到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为了有资格提名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片方提前在深圳举行了为期七天的点映。此后,不少电影开始尝试进行小规模的提前点映,通常会邀请一些意见领袖、媒体人士及小部分观众,主要为提前扩散影片的口碑。

 


《心花路放》尝到了提前点映的甜头


  2014年国庆档,由徐峥、黄渤主演《心花路放》,通过三次大规模全国性的点映,获得3600万票房,展现出了对观众的强大号召力,最终以11.6亿成绩成为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014年12月,《匆匆那年》搭上了国产青春片正红火的风潮,通过点映斩获2117万票房,并以5.78亿的成绩成为当时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到了2015年,尝到了甜头的发行方,纷纷采取“提前点映”的做法,唯恐自家的影片落后,于是就出现了今年9月27日,三部国庆档电影同时大规模点映的情况。


  特别调查,全面解答大家对于“提前点映”的种种疑问:片方热衷的提前点映,到底图什么?“点映票房高”就等于“最终票房高”吗?如何区分试映、点映、首映和公映这些概念?过度追求点映会带来哪些危害?美国电影“提前点映”和中国又有哪些不同?

 


 

  提前点映到底图什么?
  抢口碑、促排片、指导发行


  提前点映到底图什么?对国内影片来说,首先是为了让影片的口碑“抢跑”,为了营销造势。其次是为了抢夺排片,“抢跑”首日票房和首周末票房。最近,各大发行公司联手在线购票商,将原本小规模的提前“点映”,逐渐升级成为大规模提前“公映”,并覆盖黄金场次和高票房影院。


  由于国内电影发行大多是“一锤子买卖”,首日票房和首周末票房极其重要,如果有提前点映的良好势头在前,会给影院经理更多信心,也会在上映时给影片更多排片。

 


今年奥斯卡赢家《鸟人》就曾通过点映制定不同阶段的发行策略,发酵口碑


  对于好莱坞来说,点映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发行。由于美国各院线之间已实现影片的差异化放映,对于制片方而言,点映除了营销推广、媒体策略的必要步骤之外,对发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分析点映后的数据,确定该片的目标观众,以及是否可以进入主流市场发行、在多少块银幕放映比较合适、与不同院线的发行合作策略等等。而对于一些艺术片而言,通过极少的银幕做超强口碑点映,从而影响院线并扩大发行规模,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为了“评奖”而提前点映的。某些影片为了参与国际电影节评选,需要达到“公开上映”这一标准。以奥斯卡奖为例,不仅对参赛片的上映规模及日期有要求,就连参赛外语片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该国国内首映,并在商业剧院连续上映七天以上。有些制片方出于商业考虑,既想参与评奖,又不愿意提前全面上映,也会采取提前点映的办法。

 


  “点映票房高”等于“总票房高”?
  有可能是“虚张声势”!


  回看中国电影市场,影片点映竞争有愈演愈烈的架势,各路神仙针锋相对、各出奇招。盘点今年上映的影片中,做过“提前点映”的不在少数,点映票房在一千万左右的有:《何以笙箫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和《解救吾先生》。不过,再看看这些电影的最终票房,差别同样不小。谁是“虚张声势”,谁是真正受到观众追捧,要等到影片上映后才能见分晓。

 


《大圣归来》也是通过点映发酵口碑,吸引了一大批“自来水”,影片也因此成为内地最卖座动画片


  今年五一档上映的《何以笙箫默》,曾引发观众不少吐槽,票房在3.5亿。八月上映的《滚蛋吧!肿瘤君》口碑不错,票房达到5亿,而《大圣归来》和《夏洛特烦恼》则成为年度“黑马”,靠观众自发形成的好口碑一路逆袭,《大圣归来》拿下9.5亿的好成绩,成为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夏洛特烦恼》则在今年国庆档中越战越勇,走出漂亮的逆势上扬曲线,最终票房成绩有望突破8亿甚至更高。


  此外,今年点映票房最高的两部影片,要数《九层妖塔》的2054万,还有《狼图腾》的5394万。由中影操盘发行的《狼图腾》,在今年2月14日情人节进行大规模点映,当天以8%的排片收获3400万票房,随后又进行了几轮小规模“口碑场”点映,最后在强手如林的春节档期艰难突袭,从初期排片不占优势到获得6.9亿票房,实属不易。今年国庆节上映的《九层妖塔》,最终票房落点应该和《狼图腾》不相上下。


  对于一些偏文艺的电影,在市场上容易显得比较弱势,“提前点映”也是发酵口碑,增强市场影响力的好办法。由邓超、段奕宏主演的犯罪片《烈日灼心》,在今年就做了很好的尝试,它以点映票房461万带动后期口碑票房一路上扬,最终收获总票房3亿元。这对于一部“非主流”类型片来说,已经算是个不错的成绩。


  实力级重磅电影
  并不进行大规模点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四位的影片——《捉妖记》、《港囧》、《煎饼侠》和《澳门风云2》,这些“十亿级”票房体量的电影,都没有选择做大规模点映。《捉妖记》的点映票房为591万,《港囧》和《澳门风云2》的点映票房甚至不足百万,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上映首日,就获得压倒性排片和高票房。

 


重磅电影为吊足观众胃口,通常不进行大规模点映


  如何维护好影片的口碑,也是片方和发行方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港囧》和《心花路放》,同样是由徐峥主演的喜剧片,同样在国庆档上映,但《港囧》此番并没有做大规模点映预售。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由于片方对影片品质已有预先判断,若按照《心花路放》当年3500万票房的点映规模进行操作,极有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口碑崩塌,进而引发票房悲剧。据了解,《港囧》此番把大量低价票补,主要用在了影片上映之后,而非像《心花路放》一样用在提前点映时。


  此外,重磅好莱坞大片,也从来不在国内提前进行大规模点映,但为了满足观众提前看到电影的愿望,有些影片会开设上映前夜的“零点场”,比如《速度与激情7》的零点场票房高达5245万,《复仇者联盟2》的零点场票房有2973万。


  看来,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那些对口碑有自信的“准大片”,最容易选择大规模点映,希望可以凭借口碑突出重围。但对于那些大家已经翘首以盼的“重磅影片”来说,如何吊足观众胃口,似乎才是最重要的。

 


 

  点映常识普及贴 


   1.影片通常选择何时进行点映?


  点映当然是在影片上映前。不过,全国性的大规模点映,通常都会选择在影片上映前的周末进行。


  2.如何区分试映、点映、首映和公映?


  目前国内对以上分类较为混乱并无统一说法,我们综合了几种较主流的意见,以供参考。


  试映:一般是指未完成片,在影片处于后期制作阶段时,邀请专家、媒体或部分观众进行小范围的放映,并根据观看者的反馈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对未完成片进行修正,以利于影片正式上映后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或为制定营销策略做参考。同时,对于已完成的影片提前所做的媒体场、专家场等放映行为,也应列入试映范围内,试映的共同点是内部观看,不做对外售票。

 


《滚蛋吧!肿瘤君》在上映的数月前就曾在北京高校举办过试映场


  试映看片会的地点可能在影院办,也可能在任何有放映设备的公司或私人场所,比如剪辑室、放映室,而八一厂、北影厂、华夏发行、新影联、华龙洗印厂都有内部放映室;各大电影公司如华谊、博纳有自己经营的影院,而光线、乐视有时会租厅。由于试映放的是未完成片,保密程度较高,参与试映的人员有可能会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


  点映:已取得公映许可证“龙标”的完成片,在影片正式上映前,片方提前在某些城市、某个时间点给予观众或指定人群放映,重在营造影片口碑。点映场通常在影院放映,也可以以租赁场地等形式给予特定人群观看。点映的特点是影片已进入商业放映阶段,点映票房应一并计入影片后总票房内。


  此前,国内电影通常进行小规模提前点映,有时会有片方或宣传方自掏腰包的免费场,邀请的观众主要有:各路片方、宣传方、发行方业界人士;各大媒体的记者;参与赞助电影的合作商家;意见领袖、影评人、微博大V;有代表性的粉丝团、观影群体等等。至于最近流行的大规模提前点映,通常是对普通观众售票的。


  首映:这里应区分“首映日”与“首映式”的不同意义。“首映日”是指影片公映的第一天;“首映式”是指一种电影营销活动,为公映做最后的预热,聚集多位明星大腕共同宣传推广影片的大型活动,从而吸引媒体的关注度。电影首映式一般以邀请媒体参与为主,普通观众较难买到票,当然有时为了让首映式场面更热烈,也会请一些明星的粉丝参与。


  公映:即影片大规模进入市场放映阶段,影院正式将影片列入商业排映计划。具有一定关注度和重量级的片子,还会举办“午夜零点场”放映——就是在公映日的凌晨(夜里12点以后)放映。


  3.什么样的影片适合点映?

 


《烈日灼心》获得上影节的肯定,通过提前点映扩大宣传,最终揽获3亿票房


  当然是口碑越好的影片越适合。一般来说,新片做提前点映,尤其是大规模的提前点映,都是对影片质量比较有自信的,希望通过这种提前点映做口碑场,保证公映后能延续良好口碑。


  虽说争议性口碑也会推高关注度,但这样的影片,通常会选择自我保护,避免上映前差评过多拉低票房。比如像《天机·富春山居图 》看似“卖相不错”,但口碑糟糕,在评分仅有2.8分的影片,就不适合做提前点映。所以,业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一部影片在上映前“捂”得越严实,通常口碑越不好。


  4.普通观众看点映场影片,需要花钱吗?


  不少影片的大规模点映,已经和“提前公映”类似,普通观众是需要买票看的,不过由于点映通常会和在线购票网站合作,票价会比较优惠。片方有时会组织一些针对特定观众的“特别点映场”,比如青春片邀请高校学生观看,动画片的“亲子场”等等,普通观众通过报名,有可能获得免费观影的机会。

 


 

  提前点映怎么玩?


  不少片方都对提前点映跃跃欲试,不过,如何把“点映”玩出点儿特色和花样,还是有不少讲究的。综合来看,“精细化”点映,主要为贴近影片特色,“大规模”点映,重点在争取三四线城市观众,曾经创造出《大圣归来》票房奇迹的“自来水”,背后也有点映的功劳,“长线点映”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精细化”点映
  贴近影片特色


  据乐视影业发行总监杨海透露,提前点映需要配合影片整体的市场营销策略。乐视经常会策划一些“精细化”、“定制化”的主题点映活动,除了要贴近影片特色,还会设置独特的主题,并挑选有针对性的受众,进行口碑的引导和发酵。


  比如在2013年6月26日,也就是电影《小时代》上映前日,“嘉年华”点映活动在60个城市同时开始,包括导演郭敬明、杨幂、郭采洁在内的11位主创人员空降到上海、苏州、济南、青岛、厦门11座城市,当天共计有850场点映庆典,引起不少粉丝追捧。

 


《归来》举办了母亲节点映场,到场的观众也以中年女性为主


  2014年,在《归来》上映前五天的母亲节,乐视设计了以亲情为主题的点映活动,由于这部电影不仅融汇了亲情和爱情,也很有时代烙印,很适合带父母一起观看。2015年1月,乐视策划了《熊出没之雪岭熊风》“麻辣鲜师分级专场”点映活动,邀请百位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齐聚京城,这百位老师作为全国首批观众,在现场为影片的“分级”问题进行投票。


  “大规模”点映
  争取三四线城市观众

 


随着三四线城市成为电影争夺票房的主战场,片方也越来越注重在这些地方开办点映场


  今年中秋节当天,电影《九层妖塔》在全国开设特别点映场,平均上座率超过60%、场均79人次,并且以4.76%的排片拿下超过2000万的点映票房。截止10月7日,《九层妖塔》的票房成绩已达到5.7亿。


  乐视影业作为《九层妖塔》的发行方,也是这次点映的操盘手。据杨海介绍,“《九层妖塔》中秋节的这次点映,不单纯为了产生票房,更相当于做了一轮大的营销宣传,主要是为了让影片的影响力,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因为在三四线城市,“提前点映”可以起到最直接的宣传作用,而普通的宣传渠道,很难真正触达到下沉市场。”


  据杨海分析,“国庆档期有点像春节的概念,在这样的长假里,三四线市场的观众,还有那些平时不太看电影的人,都有可能走进影院。这次我们在中秋节安排大规模点映,主要是为国庆档期做预热。因为《九层妖塔》和其他同档期电影不太一样,它是国产特效大片,这种奇观性的观影体验,特别容易受到三四线观众的欢迎,所以我们要通过提前点映,努力争取这部分市场。”


  点映促成“自来水”
  “票房黑马”必备项目?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今年暑期档的最大黑马,9.5亿票房成绩,必须要归功于自发为大圣点赞呐喊的“自来水”。那么,“自来水”又是怎么来的呢?提前点映可谓是功不可没。

 


《大圣归来》的点映策略模仿了好莱坞的模式,通过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的放映形式,分阶段制定出宣传策略


  《大圣归来》发行方影联传媒的总经理讲武生,曾在一次活动中透露,“我们做了三次很重要的点映。第一次点映是6月23日的小规模测试,出品方、发行方加上宣传方共同策划了近80场特别观影活动,观众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第一类是业内的言论领袖,第二类是动画制作者、动画公司从业人员和动画迷,第三类是业内宣发人士,还有院线影院的领导。这三类人群把《大圣归来》在行业内的口碑基础打好了。第二次是在6月28日的小规模点映,这个点映是面向市场的,因为我们要通过小规模点映,检验发行和市场的整体策略。”


  讲武生说,“现在很多电影都说要做点映,但一定要清楚点映的作用是什么,点映是要去分析观影人群。比如点映当天我通过数据看到,《大圣归来》的观影人群就是主流观影人群,小孩只占到不足15%,主流观影人群占到70%,都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加上点映上座率高达77%,这给了我很大信心。我们觉得时机已经到了,必须做大规模全放开点映,时间选在7月4号、5号,也就是上映前的首周末。”


  “为什么要做大规模点映?因为观众的触点不够,必须要争取到至少十万以上的覆盖人群,要知道‘自来水’可不是天外来的。由于电影的口碑很好,所以我们敢于全天候不限场次,开放密钥做点映。这三次提前点映,一共收入了将近一千万票房,形成了三十万观影人群。”在讲武生看来,“这些人就是后来形成‘自来水’的基础。”


  长线点映的新尝试
  《小门神》提前3个月点映


  或许是看到《大圣归来》在今年夏天异军突起,动画电影《小门神》,也开始早早培养起了自己的“自来水”军团。这部电影定档于2016年1月1日上映,片方此前宣布从10月3日开始,启动长达3个月,覆盖36个城市的路演活动,这也是一种“长线点映”的新尝试。

 


《小门神》超长的点映阶段与好莱坞的小范围上映阶段类似


  据《小门神》制片人于洲介绍,“追光动画花了两年多时间来做这个片子,最终版的总渲染核小时数达到了8千万小时。在近两年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中,有的达到6千万或7千万核小时渲染,这也就意味着,《小门神》的画面精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好莱坞动画电影。”影片发行方阿里影业负责人表示,“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小门神》是部很有诚意的作品,但目前需要提升它在国内的品牌认知度。通过提前3个月的时间进行路演,将全国市场做透,让更多的用户和观众了解《小门神》。”


  对于这样一部精耕细作的电影,追光动画更希望通过长达3个月的口碑点映场,给那些热爱动画电影的观众先看到,并逐渐让更多人知道《小门神》,同时根据首批观众的反馈,对影片营销策略进行调整。据了解,点映期间会有当地籍的追光动画团队代表站台,讲解这部影片制作的过程和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小门神”的形象还没有像“大圣”那样家喻户晓。

 


 

  过度追求点映的危害


  也许有人会疑惑,提前让观众大饱眼福的“点映”,难道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吗?为何追求过度点映还会有危害呢?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制片、发行、放映环环相扣,“点映”这件事看似简单,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简单来说,过度追求点映,不仅会增加影片的盗版风险,也会推高宣发成本。在线选座商的大量票补,有可能影响片方正确评估影片的宣发效果,甚至造成观众人次的过度消耗,让票房后劲不足。而点映场次的恶性竞争,也让影片的“档期”概念遭到挑战。


  盗版风险加大
  《港囧》《吾先生》中招

 


《港囧》上映后短短两三天就遭遇盗版,乐视影业为此发表声明,严惩泄露影片的员工


  今年国庆档上映的影片《解救吾先生》,共进行了三轮提前点映,9月19日的点映规模最大,票房达到702万,但在这次点映后,网络上就流出了在影院内盗录的影片。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提前点映是把双刃剑,当年提前点映一些大片时,观众要过安检门的,手机都带不进去。现在点映这样大范围全面开放,影院的疏忽就会为盗版贩子提供可乘之机”。


  没有进行大规模点映的《港囧》,同样遭遇了盗版。9月27日,导演徐峥通过朋友圈控诉《港囧》被盗版,并称这是“行业的灾难”。28日,乐视影业承认有公司员工传播《港囧》的盗版下载信息,宣布立即开除此员工。


  广电总局电影局也在随后颁发通知,称对于有盗录行为的影院,将做出暂停或吊销许可证的处理,同时指出,盗录影片及非法传播盗版节目是触犯《刑法》和《著作权法》的严重犯罪行为。虽然有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但片方和发行方仍应该加强防范盗版的意识,毕竟一旦“后院着火”,就得不偿失了。


  “上座率”虚高难坚挺
  后劲不足 影院仍会削减排片


  据万达院线销售中心发行部总经理商丹分析,提前点映在国内主要在为宣传服务,对发行的策略意义并不大,更多变成了片方争夺影院排片场次的重要手段。不少片方采取如自购影票填补点映场上座率、与电商合作实施大量票补等,有时会造成短时间内影片上映虚高的“上座率”。


  不过,随着此种票补方式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影院经理的日渐“精明”,如果一部影片呈现出持续低上座率,口碑差评满天飞的情况,他们还是会相应地削减排片,并不会“手下留情”。


  票补成风 宣发成本水涨船高
  影响正确评估影片宣发效果

 

点映场的特价票让片方也加大了宣发成本,国庆档多部影片曾在点映场放出过9.9元的特价票


  在商丹看来,目前的票务补贴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虽然给观众带来了实惠,但是真正受益的制片方却屈指可数,大部分制片方的票补投入变成了“自产自销”,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宣发成本,而且并未有效提升电影票房及观众人次,得不偿失。


  实质上,每部影片在上映前,宣发团队均会按照时间节点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宣发计划,而点映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前检验和评估影片正式公映前,片方前期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实际效果,正确分析该片的观影热度、观众关注度、兴趣度等等,一旦收集到点映的真实数据,便可精准分析到各区域城市不同的反馈信息。


  比如对于反馈较差或宣传弱势的地区,片方可以利用正式上映前的一段时间做相应的弥补工作,甚至调整相应的发行计划,比如在降低宣发成本的同时,对重要区域做到精准营销等等。但是大量票补及场次自购均会掩盖点映的真实数据,导致片方无法判断前期市场营销工作的真实效果。


  观众人次过度消耗
  票房后劲不足

 


《港囧》《九层妖塔》票房后劲不足,《夏洛特烦恼》逆袭成为十一最大黑马


  在今年9月中下旬,电影市场遭遇了年度冰点,全日票房收入不足三千万,即便是口碑俱佳的《碟中谍5》以及市场期待值较高的《小黄人大眼萌》,也未能挽救市场持续走低的厄运。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大量的票补集中在首映日(或前三天),同时低票价活动也造成了观众对于期待大片的迅速抢购,造成前期观众人次的过度消耗。


  商丹分析,“在一部电影上映的后期阶段,随着票价的提升,以及价格敏感型观众的兴趣度降低,如果影片的口碑再不过硬,观众人次会迅速下降,在场均人次偏低的情况下,影城也不可能以提高排片场次的方式增加票房收入,这样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点映场次恶性竞争
  影片档期遭遇破坏


  有业界人士曾吐槽道,“点映,望文生义,以点为主,以映为辅。可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提前一周开放一天密钥的,有提前一周开放黄金场密钥的,直至现在,提前十余天开放长达四个小时黄金场密钥,同时配合几大电商19.9元低价预售,卖多少补贴多少,上不封顶。而且这些所谓的点映都选在周末,这不是趁火打劫吗?这不是恃强凌弱吗?”


  该人士称,“为什么设立档期概念,就是让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可以获得多一些生存空间,尽量收回一些成本,让一些中小片商能够对电影尚存一些希望。点映模式如此混乱,也让档期概念和市场规则无从谈起,更无人遵守,这不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国内影片“点映”的无序状态,商丹给出了如下几条建议。第一:大片点映的意义,重在收集真实的宣传效果而非发行,小片自购场次的点映方式意义不大。第二:限制提前点映场次,一场为佳,过多不仅易造成影院同一时间排映受阻,而且大量提前点映会使盗录风险增加。


  第三:大片一般都有较高的宣传费用,前期营销动作基本已奠定影片上映首周末固定的观影人次和基础。但如果前期票补过多,会使既有观众人次大量消耗,让影片票房“后劲不足”。因此大片的票补策略,是否更应侧重于影片的上映后期(指上映三日后),从而达到排片与票房持续、平稳的产出。

 


 

  美国电影“提前点映”全揭秘


  点映在美国电影市场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在好莱坞,一部电影在大规模放映前,制片方会在指定城市的指定电影院内提前放映影片。一般来说,片方会选择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都市作为点映城市,因为这些城市通常担任着重要的市场角色。


  电影的点映时间一般选在上映日前的一周之内。美国的点映可以对外售票,也可以以租赁场地等形式给予特定人群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有单独针对媒体和影评人的场次,也有一些点映是面向普通电影受众的。影片主创有时也会来到点映现场,与观众互动,参与问答活动。在今年六月初《魔力麦克2》的一场点映活动中,查宁·塔图姆就化装成一位老人混入现场,给在场的观众带来一份“大礼”。


  普通影迷可以“免费蹭点映”


  在好莱坞,片方会花费影片的市场预算来举办免费的点映活动,并委托宣传公司来找到足够的观众填满点映现场的座位。这类活动中,观众不仅能够免费观看3D或者IMAX格式的大片,有时还能免费得到爆米花、汽水,甚至是电影海报和T恤。“蹭点映”对于普通影迷来说是一个经济实惠的方式,有的外国网友还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参加免费点映,一年能省下数千美元。

 


等网站会放出新片的免费点映入场券


  当然免费点映场也不是说“蹭”就“蹭”的,因此一些网友还针对此分享了一系列攻略。美国的, , 等网站,以及索尼、环球、福斯、华纳等制片厂也会时常发放免费点映的入场券,而影迷可以通过,等网站来提前获知每个城市点映场次的具体时间。大部分电影的点映除了入场券还得需要一个入场代码,观众可以在电视、广播、当地报纸和一些电影网站论坛上获取代码。一般情况下,片方为了保证点映场的座位全部坐满,会放出远远大于座位数量的入场券。获得入场资格的影迷因此还得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场,否则就会遭没有座位的尴尬情况。


  好莱坞“提前点映”都针对哪些电影?

 


上提供了不同电影点映场的影院地址、时间和剩余票数


  点映对于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来说都是一种常规操作手段。在美国当地报名参加点映的网站上,既出现了《火星救援》、《小飞侠:幻梦启航》、《007:幽灵党》、《鸡皮疙瘩》等商业大片,也有《边境杀手》、《自由持有》、《云中行走》、《间谍之桥》等颁奖季种子选手,还有《密西西比游戏》、《毕巴男孩》等独立小片。


  不过,也有一些电影并不会提前点映。在影片正式上映日期之前,片方不会单独为影评人、媒体以及普通受众提供提前观看的机会。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片方知道这些影片的质量并不怎么样,他们并不想在电影上映之前就收获一堆负面评价。


  在好莱坞,点映有什么作用?


  ·宣传电影


  不同的电影对于点映的诉求是不同的,但无论是针对媒体和影评人的点映,还是针对大众的点映,这类活动对于影片宣传的作用,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商业大片通过各种宣传物料来引发观众的兴趣,此后,观众往往需要了解影片的前期评价,最终决定是否会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所以映前媒体和影评人对其口碑和评价,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票房的高低。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点映对影片的宣传作用则更多来自于人际传播。那些获得提前观看机会的观众如果对影片满意,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和口头方式推荐给周围的人。


  ·帮助片方制定电影发行策略


  点映还能为发行方提供宣传方面的指导。通过点映场次的评价以及受众调查,发行方能够制定出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影迷群体的宣传策略。对于一些艺术电影,片方会利用超前点映来测试影片的口碑和热度,如果观众反馈的口碑不错、点映热度理想,片方也相信正面的评论能制造更多的收益,他们就会支付更多的发行费让影片在更多的影院里放映。

 


《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去年好莱坞特殊电影市场票房最高的影片


  2014年颁奖季的热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最好的例子。该片3月初在芝加哥等地进行点映之后,片方选择3月7日在纽约两家电影院和洛杉矶两家电影院进行小范围放映。影片首周末就取得了超过80万美元的票房,单馆票房超过20万美元,成为美国电影史上首周末单馆票房榜上的第九名。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首波上映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影片最初选择纽约和洛杉矶放映,这两座城市影迷文化比较浓郁,并汇聚了不少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影迷,在他们的支持下影片的口碑和热度都能得到发酵。不过,令发行方福斯探照灯公司意外的是,一些原本不在他们预测受众范围内的20—30岁的影迷,也在首周末奉献了票房。发行方最初锁定的核心观众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粉丝群体,随着影片热度的攀升,片方的目标受众群逐渐扩展成主流大众影迷。


  与目标受众同时扩张的,还有发行电影院的数量。《布达佩斯大饭店》从纽约和洛杉矶的四家影院,随后辐射到全国17个地区共65—75家影院,在这些城市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相对比较卖座。该片发行的影院数量此后逐周递进,一直到4月11日影片在全美1467家电影院进行放映,这一数字也达到整个发行进程中的峰值。


  ·方便电影参赛和卖片

 


《本杰明·巴顿奇事》通过点映为参加颁奖季造势


  一些质量不错的电影会在大规模放映之前,通过举办点映来获得参加电影节的资格。参加点映的影评人或者媒体对影片提供的正面评价,为电影角逐颁奖季奖项也增添了砝码。2008年大卫·芬奇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在还没有大规模上映之前,就通过点映后的好评,提前锁定了当年颁奖季最佳影片的竞争地位。


  另一种情况是电影为了卖片会进行提前点映。美国大多数地区都明令禁止未看片就进行“盲买”电影的行为,所以影片会在正式上映日期之前放映给电影买家。

TAGS: 点映
返回列表

上一篇: 进口片将被国际机构监督 明年或取消批片配额限制

下一篇: 中国内地银幕突破3万张 中小影片还未分到红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