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
洛杉矶讯 当地时间11月6日下午,一场特别聚焦于中国的电影研讨会在美国电影市场展(American Film Market,简称AFM)拉开了序幕。会议共分两个环节进行讨论,其中,第一个环节的议题被概述为:“在中国进行电影制作”。跨媒体娱乐公司Orb Media Group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Peter Shiao作为该环节的主持人。他并没有进行冗长的到场嘉宾介绍,而是将会议直接引向了关于在中国进行电影制作及中外联合制作方法的讨论上。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但Peter Shiao深信它并不会令人感到畏惧。事实上,他首次发声便重点强调:中国目前正处于领会并接受国际化电影制作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电影票房总数的半壁江山都在被进口电影占据着。中国影片的利润的95%来自于国内票房,与之相比,好莱坞影片的利润仅有25%-40%来自于国内票房。中国电影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因此,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全球化真的可以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研究。”
这场针对中国的电影研讨会是美国电影市场展(AFM)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多国语言召开的会议:部分发言人在用中文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他与会人员会通过耳机中播放的同声传译实时接收信息。期间,苗晓天作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该机构负责对外国摄制电影的立项及引进进行把关)的总经理提出了中外合拍影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只有充分重视这些事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这些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他说:“我曾经和很多外国的电影人有过接触,他们似乎都对电影的审查流程不太了解。我们必须要审看合作摄制的完成影片,但是他们却总是纠结于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片子最终是否会过审。但其实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去担心的。”
“遵照我们现行的合拍片律例,他们只需要在两点上多加关注:其一,由于电影作品是中外合作的结晶,所以影片当中必须要彰显中国元素;其二,我们必须要在主创人员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会关注领衔主演的人员构成,若在合拍影片当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中国演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还详细列举了几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当一部中外合拍片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对此显然很难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合拍这类片子。对于合拍片,中外双方必须在电影价值观方面保持团结一致,或达成协议——不仅从历史的视角,还要从人性的视角上去看待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认为,眼下是中美电影合作的伟大时代。“中美合作生机勃勃,商机无限。今年,中美合作的资金总数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明年的前景将更加光明,我们将会突破500亿美元。”
作为“中外合作摄制电影项目”的审核者,苗晓天表示,某些即将上映的影片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属于中美合拍片的理想选择:“有人问我们什么类型的故事适合作为合拍片的题材,而我认为这类题材就是最合适的,它们能够显示出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在过去这些年中努力合作的成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两国的元首相互会面了,中美之间交流还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市场迫切希望学习美国相关领域的技术能力。”
会议期间,影视特效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ris Bremble分享了他对于中美合作拍片的观点。这位专家是电影《捉妖记》的创作者之一,而电影《捉妖记》也是中国票房井喷爆红的典型案例。Chris Bremble认为,中美电影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好莱坞能在营销和制作两个方面为中国提供他们当前最为缺乏的东西:“好莱坞如今正在制作的这类影片——大型的、奇观式的、有很高娱乐价值的影片——对于中国的电影制作公司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好莱坞成功的完成了这类影片的制作,而这些被我们认为是奇观或者主题公园风格的影片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制作公司而言,这类影片超出了他们的制作能力,因为他们东拼西凑之后所能承受的最高制作经费也不过1亿美元而已。”
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之后,这场关于中国的电影研讨会进入到第二个环节:“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发行”。这个环节由Variety’s Asia的总编辑Patrick Frater主持。会议首先聚焦于中国电影发行体系的一些基本规定。这些规定,使得好莱坞的大型制片厂无法获得在中国发行影片的权力,他们必须与一些中国政府所属的发行公司联合,才能使自己的影片登上中国的银幕。
龙门娱乐(Dragongate Entertainme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William Pfeiffer指出了外国影片在中国国内发行时所受到的时间和数量方面的限制:“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只能进口34部外国影片,这一规定会一直持续到2017年。其中,好莱坞出品的那些具有出众视听效果的影片,只能进口30部左右。与之相比,中国影片的上映则不受限制。”
Pfeiffer表示,对于那些不在中国本土制作的影片而言,还有一些附加的发行限制条款:“这些影片在特定的时期、影院和城市不能上映。与之相比,43%的中国本土影片在发行上是不受限制的。不过,中国每年生产的600部影片,大约只有200部能够真正被发行,而能够进入院线上映的影片只有其中的80%左右。”但是,其他的发行渠道可以让观众们看到这些电影,这些发行渠道也给了投资人和电影制作人更多的机会。“渠道的多寡和电影人的从业经验息息相关,但是VOD对于大部分电影人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生财之道。”
推销电影从而激起人们的观影欲望是电影发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在好莱坞看来约定俗成的宣传营销方式却由于成本高昂很难在中国施展开来,甚至会被令行禁止。爱奇艺副总裁杨向华指出:“如今,中国电影很少在电视上做宣传,因为费用实在是太高了,大多数电影并没有电视广告这笔预算。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电影票的主力购买群体)主要是靠手机、播客、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因此我们会通过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杨向华还指出,中国在移动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比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普及很多,这也使得手机相较电视而言成为了一个更棒的宣传平台:“与美国相比,现如今中国60%的电影票是通过手机卖出去的。”
在研讨会即将结束的时候,Frater将话题引入到专家讨论环节。随后,与会专家们就包括娱乐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介对于电影的价值及影响力展开了讨论。Pfeiffer在发言中说道:“中国媒体对于电影的报道在总体上是公正的,并且在态度上与对其他领域的报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媒体上的报道总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过全世界媒体也大多如此。”
电影导演江海洋指出,媒体中所蕴藏的机遇和影响力绝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电影文本上,它也指导着电影从业者们在未来做出的种种抉择。“在中国,媒体是电影及电影人需要通过的第一道关卡,媒体的反响对于电影从业者,特别是对制片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们决定是否要做某个项目的时候,他们会找到先前与该项目类似的例子进行比对,看当时媒体的态度如何。如果媒体关于先前的项目持负面评论,那么这就是他们现在手中项目的前车之鉴,他们会尽量避免这些短板出现。因此,媒体的意见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电影质量判断标准。”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电影票房总数的半壁江山都在被进口电影占据着。中国影片的利润的95%来自于国内票房,与之相比,好莱坞影片的利润仅有25%-40%来自于国内票房。中国电影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因此,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全球化真的可以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研究。”
这场针对中国的电影研讨会是美国电影市场展(AFM)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多国语言召开的会议:部分发言人在用中文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他与会人员会通过耳机中播放的同声传译实时接收信息。期间,苗晓天作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该机构负责对外国摄制电影的立项及引进进行把关)的总经理提出了中外合拍影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只有充分重视这些事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这些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他说:“我曾经和很多外国的电影人有过接触,他们似乎都对电影的审查流程不太了解。我们必须要审看合作摄制的完成影片,但是他们却总是纠结于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片子最终是否会过审。但其实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去担心的。”
“遵照我们现行的合拍片律例,他们只需要在两点上多加关注:其一,由于电影作品是中外合作的结晶,所以影片当中必须要彰显中国元素;其二,我们必须要在主创人员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会关注领衔主演的人员构成,若在合拍影片当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中国演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还详细列举了几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当一部中外合拍片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对此显然很难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合拍这类片子。对于合拍片,中外双方必须在电影价值观方面保持团结一致,或达成协议——不仅从历史的视角,还要从人性的视角上去看待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认为,眼下是中美电影合作的伟大时代。“中美合作生机勃勃,商机无限。今年,中美合作的资金总数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明年的前景将更加光明,我们将会突破500亿美元。”
作为“中外合作摄制电影项目”的审核者,苗晓天表示,某些即将上映的影片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属于中美合拍片的理想选择:“有人问我们什么类型的故事适合作为合拍片的题材,而我认为这类题材就是最合适的,它们能够显示出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在过去这些年中努力合作的成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两国的元首相互会面了,中美之间交流还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市场迫切希望学习美国相关领域的技术能力。”
会议期间,影视特效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ris Bremble分享了他对于中美合作拍片的观点。这位专家是电影《捉妖记》的创作者之一,而电影《捉妖记》也是中国票房井喷爆红的典型案例。Chris Bremble认为,中美电影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好莱坞能在营销和制作两个方面为中国提供他们当前最为缺乏的东西:“好莱坞如今正在制作的这类影片——大型的、奇观式的、有很高娱乐价值的影片——对于中国的电影制作公司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好莱坞成功的完成了这类影片的制作,而这些被我们认为是奇观或者主题公园风格的影片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制作公司而言,这类影片超出了他们的制作能力,因为他们东拼西凑之后所能承受的最高制作经费也不过1亿美元而已。”
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之后,这场关于中国的电影研讨会进入到第二个环节:“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发行”。这个环节由Variety’s Asia的总编辑Patrick Frater主持。会议首先聚焦于中国电影发行体系的一些基本规定。这些规定,使得好莱坞的大型制片厂无法获得在中国发行影片的权力,他们必须与一些中国政府所属的发行公司联合,才能使自己的影片登上中国的银幕。
龙门娱乐(Dragongate Entertainme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William Pfeiffer指出了外国影片在中国国内发行时所受到的时间和数量方面的限制:“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只能进口34部外国影片,这一规定会一直持续到2017年。其中,好莱坞出品的那些具有出众视听效果的影片,只能进口30部左右。与之相比,中国影片的上映则不受限制。”
Pfeiffer表示,对于那些不在中国本土制作的影片而言,还有一些附加的发行限制条款:“这些影片在特定的时期、影院和城市不能上映。与之相比,43%的中国本土影片在发行上是不受限制的。不过,中国每年生产的600部影片,大约只有200部能够真正被发行,而能够进入院线上映的影片只有其中的80%左右。”但是,其他的发行渠道可以让观众们看到这些电影,这些发行渠道也给了投资人和电影制作人更多的机会。“渠道的多寡和电影人的从业经验息息相关,但是VOD对于大部分电影人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生财之道。”
推销电影从而激起人们的观影欲望是电影发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在好莱坞看来约定俗成的宣传营销方式却由于成本高昂很难在中国施展开来,甚至会被令行禁止。爱奇艺副总裁杨向华指出:“如今,中国电影很少在电视上做宣传,因为费用实在是太高了,大多数电影并没有电视广告这笔预算。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电影票的主力购买群体)主要是靠手机、播客、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因此我们会通过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杨向华还指出,中国在移动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比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普及很多,这也使得手机相较电视而言成为了一个更棒的宣传平台:“与美国相比,现如今中国60%的电影票是通过手机卖出去的。”
在研讨会即将结束的时候,Frater将话题引入到专家讨论环节。随后,与会专家们就包括娱乐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介对于电影的价值及影响力展开了讨论。Pfeiffer在发言中说道:“中国媒体对于电影的报道在总体上是公正的,并且在态度上与对其他领域的报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媒体上的报道总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过全世界媒体也大多如此。”
电影导演江海洋指出,媒体中所蕴藏的机遇和影响力绝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电影文本上,它也指导着电影从业者们在未来做出的种种抉择。“在中国,媒体是电影及电影人需要通过的第一道关卡,媒体的反响对于电影从业者,特别是对制片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们决定是否要做某个项目的时候,他们会找到先前与该项目类似的例子进行比对,看当时媒体的态度如何。如果媒体关于先前的项目持负面评论,那么这就是他们现在手中项目的前车之鉴,他们会尽量避免这些短板出现。因此,媒体的意见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电影质量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