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兴院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影市场 > 正文内容

电影市场

院线亟建立市场规范 黄金档期概念淡化

2013-04-28 热度:745

 

去年我国全年电影票房达170.73亿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从数据上看我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但从良性发展角度出发,整个电影产业应从制造“快消品”向整合资源、建立长效运营机制转变。

 

国产电影 不能少了精品大片

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影院共放映中外新片近318部,其中国产电影为242部。然而国产电影的高产量,并未带动国产电影的高质量。相较于前年20部票房过亿的影片数量,去年在原有基础上只增加了1部。

对此,有专家指出国产电影之所以难出精品,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泰囧》成功之后,整个电影制造业开始一窝蜂似的投向中小成本影片,以试图复制它的票房奇迹。“这样最终只能是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如果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那么国产电影必将丢掉票房市场。”

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表示,如果说全行业都在拼命地做这种中小投资,没有人做大中型投资的国产片,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现阶段国产电影市场大量充斥着小成本制作影片,观众想看大制作影片只能看好莱坞的电影,“就因为目前中国大投资影片不赚钱,像之前的《杨门女将》赔得很惨,但是它票房失利不是因为大投资,而是因为它的影片定位不准,如果拍出的是精品大片,那是什么结果?另一方面,最近我们总是在说中国电影该如何走出国门。要想成功走出去,没有大片根本不行,人家不认你。我想说没有精品是没有希望的”。

 

电影院线 亟待建立市场规范

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13118块银幕。去年一年,共有包括万达、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广州金逸在内的25条院线票房过亿元,其中有6条院线票房过10亿元,电影院线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期。

在院线快速发展的同时,管理及人才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地院线总经理方斌曾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目前国内院线的发展来说,管理人才缺乏是十分普遍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招聘渠道吸纳人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行业间为了“挖人”而产生的恶性竞争。

万达院线副总经理刘歌认为,由于专业人才的稀缺,导致很多并不了解院线的管理者进入院线管理层和基层管理岗位。他们对产业的认识处于“零认知”状态,根本不清楚该行业的核心价值。“我曾经问过一位从业八年左右的影院经理,他对电影分账比例、上下游产业的制片公司、电影资金的收取等知之甚少,他只知道影院一天卖多少票房,最终的利润多少也很模糊,我说这是典型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营销是电影成功 重中之重

去年,中外电影的总票房是170.73亿元,国产电影市场所占份额首次低于进口影片的市场份额,仅为48.46%。单从今年一季度整个电影市场的表现来看,国产电影凭借《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创出市场佳绩,与进口影片的“抗衡”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对此,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表示,今年一季度的票房已经预示着电影市场会进一步繁荣,而且最大的优势是国产电影。“其实这非常正常,也不要沾沾自喜,我们应该冷静看到,去年的国产片质量与好莱坞大片,存在着一定差距,市场效果自然不好。但今年一季度投放的好莱坞大片质量欠缺,所以国产片票房较好,这也正常。说到底,能够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最终还是要由影片的质量来决定。”

在剧角映画创始人梁魏看来,电影产品最初的设计状态,已经决定了它的质量如何,以及未来该怎么卖。从营销的角度,首先就要完善整个电影机制,明确市场营销方向上的定位,并将其贯穿始终。“我们在剧本创作期和项目筹备期,会与导演、制片人开策划会,比如今年我们在暑期有一个电影,由于是国内目前比较新的题材,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我们就从剧本创作阶段开始将营销贯穿其中,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拍摄出来的影片质量。”

 

海外发行 应建立商务机制

相较于2011年131亿元的全年总票房,去年国产电影全年总票房增长至171亿元。在市场号召力逐渐提升的前提下,国产电影逐渐开始试水海外市场。在每年试水海外市场的诸多影片中,真正能获得高票房的却屈指可数。

乐视影业CEO张昭表示,“我们的心得是去年做海外票房最高的影片《消失的子弹》票房8000万元。取得这样的票房,与我们前期所做的准备分不开。在发行前6个月,我们把所有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商务手续等都准备齐全,并尽可能打通所有海外发行的窗口和渠道。这些工作都要求影视公司对海外发行的一系列流程和手续,有十分清楚的认识”。

专家表示,从《泰囧》到《北京遇上西雅图》,国产电影的海外发行屡屡“触礁”。一方面由于对海外发行相关常识及程序欠缺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缺少有效的商务机制帮助国产电影顺利打入海外市场。

张昭进一步表示,“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最缺的不是制片人才,是商务人才,我的体会是,整个行业拍电影的很多,而做电影生意的人却很少”。

 

“黄金档期” 概念淡化

去年,国庆档、春节档、“五一”档等档期的票房,较之2011年的票房收入有所提升。今年,无论是院线还是电影制作方,尽管还会利用档期概念对影片进行必要的宣传,但是所谓的“黄金档期”的概念,将会在今年被逐渐淡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之前的《泰囧》因为片方的原因,没能赶上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档”上映,今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同样没能赶在最佳的“情人节”档期上映,但是两部影片并没有因为档期,影响到最后的票房收入。

虽然几部影片集中某个时间段上映的现象,在今年依然不可避免,但随着观众对于影片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电影制作水准和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日益成熟,再加上电影院数量的不断增长,档期的概念将会逐渐被淡化。

中国电影家协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表示,以前都是计划经济,从1993年中国电影就开始“蹦极”,后来由中影公司包销,各电影制片厂的旧模式也是从那个时候被打破的。中国电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探索之后,用将近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今年新的机遇正促使着电影产业不断转变,并进入新的产业化轨道。

TAGS:
返回列表

上一篇: 电影票房市场保持高增速 引爆O2O争夺电影院

下一篇: 《钢铁侠3》终于走起 映期为何折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