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
《泰囧》大卖,《北西》大卖,《致青春》大卖,再算上《画皮2》和《失恋33天》,15个月里,中国观众用脚投票,催产出了五部现象级电影。
并非巧合,这五部电影,都是中等成本,都算新人新作。
1 《失恋33天》3.56亿、《画皮2》7.3亿、《泰囧》12.7亿、《北京遇上西雅图》5.15亿、《致青春》9天4亿……五部纯国产片,引领了一场牛市。
和金字招牌成龙(《十二生肖》)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不同,在上映之前,很少有人想到,这五部片子能够这么受欢迎——或者说,即便预计能卖座,却也未曾料到会火到这种程度。
《失恋33天》开了一个好头:都市化,但“接地气”;有幽默,但不胡闹;不沉重,但也不低俗;低成本,但重视营销。归根到底,这批作品,让中国电影回到了一个正常的、大众向的“消费服务业”所应有的定位:亲民、专注,用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说话。
可是这个简单的标准,在很长时间里,都很难建立。中国的电影人,总是在两级摇摆,要么企图铸出传世不朽的艺术精品,要么就是炮制倒人胃口的山寨货。而在这个需要可乐解渴的时代,前者就相当于要求大家正襟危坐喝滚热的功夫茶,而后者则是从泔水桶里舀出馊汤臭水,蒙一个算一个。
电影市场的规律,从来都在证明,取得票房成功的电影,往往未必是“好电影”,它们很难是艺术电影杰作,更不能允许以次充好。上述五片,客观而言,都谈不上多出色(或者苛刻地说,毛病不少),但却无愧于是合格、而且合适的商品:它们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绝非假冒伪劣。
2 这些电影的导演,都是新人:徐峥和赵薇演员出身,第一次执导筒,而滕华涛、乌尔善、薛晓璐,则不过拿出了个人名下的第二作。
因为是新人新作,所以这五部片都充满了或明或暗的“习作”味道。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史上最昂贵”学生作业《致青春》,无论是其挥之不去的文艺片腔调,还是失当的剧作结构,或是混乱的影片主旨及段位不高的CG画面,都在暴露“新手”的稚嫩。而即便是成熟度更高的其他四片,剧作、表演、画面、调度上的短板,也都零星可见。它们最统一的特点是,剪辑上都显得拖拉:《失恋33天》的110分钟已经显得稍长,而《北西》的123分钟、《画皮2》和《致青春》的135分钟,则都让很多人感到冗繁失当,只有《泰囧》的105分钟,还算恰如其分。
也因为是新人新作,所以带来了新意。五部片子,除了《泰囧》是血统纯正的喜剧,其他四个,归其根本,其实都是“言情片”。而如果刨掉《画皮2》,其余四片则都是当代题材,不折不扣的中小投资。
这其实揭示出了两大具备变革中国电影的规则,其一,中国电影业正在从此前的大片迷思中摆脱出来。事实证明,中小成本,一样可以大卖特卖,而其利润率,更远比大片高得多——典型的例证是三亿多票房而亏损的《一九四二》和一亿多票房而大赚的《快乐到家》;其二,古装武侠、民国乱世之流,一方面是创新不足,一方面是所费不赀,已经开始“落伍”。其实究其根本,就在于这类电影提供的官能刺激,已经在好莱坞特效大片的映衬下,显得不足一哂。
从古到今的听众观众,既要享受闻所未闻的超越现实人生体验的故事,但也从不曾忘记关注身边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亦即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都对大家的胃口。那么,当美国电影已经牢牢把持了视觉奇观的时候,留给中国电影人耕耘的,就只剩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至于硬碰硬地迎战,用土制的“好莱坞大片”来对抗真正的好莱坞大片,当然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放眼世界各国,成功案例并不多(《画皮2》算是成功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对大多数电影创作者来说,差异化竞争,显然更是一条合情合理的出路。毕竟,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本来就可以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你是生猛海鲜,我是小葱拌豆腐,完全能够相辅相成,两全其美。
所以,除了《画皮2》有一定意义上的大片气息(但很重要的是,两部《画皮》本质上相当“言情”),其余四部普通2D现实题材,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解决了好莱坞无法解决的问题:讲述当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3 中国的商业片自80年代起,就一直在模仿香港或好莱坞,但始终不得其法,结果通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从《失恋33天》到《致青春》,则可以看出,这种模仿和学习开始从表面逐渐深入肌理,在于“渔”而非“鱼”了。
这种学习是两方面的,首先是剧作创意。中国电影百年,除了谢晋代表的“第三代”是好莱坞派以外,长期占据主流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其实都是欧洲派。换言之,他们不愿也无力拍出面向市场的商业类型片。
尽管他们留下了不少杰作,但其实和他们师法的欧洲同行一样,这些电影大体上属于小众艺术片。然而,公路喜剧《泰囧》、小妞电影(chick flick)《北西》和魔幻3D大片《画皮2》,都透着鲜明的好莱坞类型片烙印,即便《失恋33天》和《致青春》不够显著,但在包装上也分明写着“浪漫喜剧”。
五部电影看上去各异,但它们无一例外,全都事关当下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中国人在爱情观、价值观、事业观上的焦虑和释放。而中国长期作为主流的第五代式电影,往往着眼于深刻的国族命运、现代化冲击、人性拷问等极为深刻的主题,讲的经常是穷困的中国人的人生(这个又是第六代的拿手好戏了),而新的这一批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而显得糖分十足的电影,则完全放弃了那些前提,直指富裕了以后的中国,不再有深层次的反思,提供给观众的,也不再是幻灭、批判这些老一套,而是抚慰、同情和宣泄。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新一代电影人,正在从旧日的精英知识分子立场,转型到了娱乐制造者的自觉。
“学习好莱坞”的另一面是,这批电影学会了一整套的涵盖了立项、拍摄、发行、营销全方位立体的整套商业片开发规则,其中的核心是,如何把一部电影渲染成一场全民事件(event)。不言而喻,这五部电影最终实现的票房起飞,一支翅膀是影片质量,而另一支,则是强大而有效的宣传营销。而这个其实又和影片创作上的类型化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也正是好莱坞真正统治全球银幕的奥秘所在。
4 这五个人当然是新人,他们的导演履历表在清楚地证明着这一点。但他们又的确不该算新人了:最年轻的赵薇已经三十七岁,而其他四人都已四十出头。
他们都在影视圈闯荡了很多时日:滕华涛拍过一系列热门电视剧,乌尔善是国内数得着的广告导演,赵薇和徐峥演过不计其数的影视剧,即便是创作经验相对不多的电影学院副教授薛晓璐,至少十年前就在给陈凯歌写剧本。
徐峥的成功最具典型意义,他长年在片场摔打,既学到了一手真本事,又懂得如何规避老人们的老毛病。作为新导演,从开机前到关机后的整个“生产-营销”流程里,他的投入程度和掌控力度,都值得表扬。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代表了这批新导演的共同之处:才华有高有低,但确实在用真诚和新意拍电影。
在“第六代”之后,中国电影界长期缺乏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新血。本来按照第五代、第六代的轨迹,“第七代”们理应在新世纪初期、他们的二十多岁时,就该天才地、集体地冒起,可惜,这个局面从未出现——仅有的宁浩和陆川,无法构成“一代”。时隔多年,滕华涛们似乎才终于在无意间、迟到地填住了这道空白,但无疑他们很难被称之为“第七代”。因为中国电影业的情态,在此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抵抗好莱坞”及全面市场化,成为当今的主流。
第五代一直近乎垄断地占据着中国电影的经济资源和话语权力,第六代则主动、被动地严重边缘化。表现在今天的市场上,第五代透支了他们的信誉,而死硬的小众派第六代,根本没法兼容于商业发行放映逻辑。
新一代被压抑了很久,所以他们懂得妥协,而一旦登台,他们就抛下了第五代和第六代的包袱。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放弃,他们不再做着前两代人的大师梦,而是养成了手艺人的本分。在面对资本或审查时,他们懂得如何拿捏分寸,不轻易谄媚,也不去牺牲式地对抗。比起前辈,他们更现实,更犬儒,不再把欧洲三大影展作为人生目标,而是致力于拍出讨好的卖座电影。所以,他们远比更年长、理应更中坚的第六代们,更符合现在这个市场。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不投机,不灌水,不炒冷饭,对电影依然有敬畏、有激情,这让他们又能取胜于一众北上搵钱的香港导演。
5 在相当程度上,我们要为这五部电影的成功而喝彩,也为这五个新人导演的登堂入室而欣慰。长久以来,我们呼唤和期待的一种良性的国产商业电影生态似乎正在慢慢成型,由大片的行政性垄断及小片坑蒙拐骗这两股势力所长期把持的电影市场,正在走向理性。
但无论如何,电影和电影市场是两回事。此刻,我们依然要认清下列若干个事实,其一,票房与质量不成正比。当前中国电影的现实是,无法为严肃、优质的艺术电影提供空间,那些质量过硬的好电影,例如《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钢的琴》《我十一》《万箭穿心》等,处境尴尬,生存困难。这是初生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电影人、媒体和观众三方面,都要对其负起责任,在追捧票房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始终守住对“电影艺术”根本的评判底线;
其二,新一代影人的“避重就轻”,是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尽管无可厚非,但如果真的我们的电影导演们都只剩下做工匠的觉悟,而缺乏成为大师的野心,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何其可悲可叹;
其三,现实题材、爱情轻喜剧正在成为新的创作风向标,但这依然是“电影市场”的选择,而远不应是“电影”的选择,不要说艺术电影,即便是曾经时髦过的古装、战争、功夫等商业类型,我们仍然期待着有年轻一代的接班人,继续创新,继续光大;
其四,新一代电影人终于拍出了时髦、洋气的电影,但这绝不意味着,过去的那些土气的、沉闷的电影及电影人,就是那揭过去一页,理应被嘲弄或被遗忘。恰恰相反,“第五代”和“第六代”至今是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难以和当下的电影市场兼容,而新的创作群落因此无法站在他们的肩上再迈一步,无论有多符合“经济规律”,但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电影莫大的遗憾。
其五,在这五个大龄新人制造高票房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更多的新导演表现平庸,甚至是拙劣。典型如《快乐到家》和《致青春》之流,就算成绩出色,也难掩其作品本身的粗劣。世界各国每每会出现一批新导演掀起的新浪潮,为本土电影甚至是世界电影做出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第五代曾是典型)。然而,现在的新导演们,无论是电影基本技巧、还是从为人到作品所透出的犬儒主义,都难以令人乐观,中国电影新一波“新浪潮”看起来还遥遥无期——而惟其到来的那一天,中国电影才真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