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兴院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影市场 > 正文内容

电影市场

票房大爆炸 中国电影的元年还是岔路口?

2013-04-28 热度:1004

 

还记得有个段子,2010年《阿凡达》内地公映盛况空前,票房转眼间迈过了10亿大关,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一位知名的电影人义愤填膺,并声称国产电影五年内也会达到这个数目。但这位很嚣张的寓言还是低估了内地市场的潜力,仅两年之后,2012年贺岁档《泰囧》就创造了12.66亿的票房记录。在采访中徐铮坦然称下一个12亿很快就会到来,当不少人认为这是谦逊之言,没想到话音未落,春节档《西游降魔》12.45亿的继续接棒,之前的“《泰囧》奇迹”、“现象级文化”等高谈阔论已经收声。二者虽未超过《阿凡达》的13.5亿,但却表现了非凡的市场潜力。

近期《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超过5亿、《厨子戏子痞子》也超过2亿,《毒战》也成为杜琪峰第一部内地破亿的电影,大概在去年的这个时期,《匹夫》、《杀生》和《黄金大劫案》集体喊出了用国产片的诚意去抵抗好莱坞的坚船利炮,短短一年后,国产电影真的进入了爆发,一部一部中甚至小成本电影不用“保护月”的护航,也能轻易收敛多亿票房。

2012年,21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6部影片达到2亿元以上票房,3部影片达到7亿元以上票房,再创新高。真应了近期导演协会年度论坛中,导演程耳的一句半玩笑话:“作为导演来说,如果票房没有过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电影用十年之路从小规模的票房兴盛发展到了世界第二大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发酵一方面告诉人们:这个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一方面也表达出本土戏剧电影的表达力、类型化和成熟发展。如今是中国电影的盛世,2013年同样迎来新的爆发。这是否说明国产电影真的走入创作元年?国产片的未来之路又是如何呢?

 

元年:华语商业片的爆发?

1、大片时代的类型化成型

2002年,一部《英雄》开启了内地大片时代。风起云涌十多年,国产电影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票房也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影创作也有了相对清晰的类型化路线。

市场的繁荣往往伴随着电影类型化的趋势,这是符合电影史发展规律的。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好莱坞电影就是一个例子,在2012年的北美票房榜上,就有科幻类《复仇者联盟》、动作类《007大破天幕危机》、奇幻类《霍比特人》、喜剧类《泰迪熊》、动画类《勇敢传说》,这就是类型化成熟的表现。

中国电影无法达到好莱坞如此成熟的产业化和类型化,但比起以前已有长足进步。以当年《甲方乙方》这类火爆的贺岁片开始,直到2002年的《英雄》,武侠片、喜剧片通常是票房大鳄的两大阵营,而如今代表着高票房的电影中,魔幻片《画皮2》、战争片《集结号》、动作片《让子弹飞》这些分别代表了华语类型片的发展。

观众在选择电影时,电影类型往往会成为了主导,以往电影制作水平达不到的要求,在资金和制作的规模下即可实现,比如颇具东方奇幻特色的武侠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如今以颇具规模,用句俗话说就是“越拍越大,越拍越炫”,质量虽参差,却为喜好此类的观众提供了观影的可能,这在以往是达不到的。

当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类型片的核心就从产业化性质转变为市场化需求。中国电影多元化的发展,也代表着市场在不断进步。

 

2、类型化背后的现实节奏

一部类型片可以包含很多种类型,动作片中的喜剧色彩(《十二生肖》)、战争片中的武侠概念(《投名状》)、爱情片里的悲喜交加(《失恋33天》),如今的类型片早已失去了分类价值,体现的是背后的人文价值。

在内地市场中,中小成本的卖座片诸如《泰囧》、《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类电影都具备了几个特征,从取材到剧本的选择,生活化气息很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能展现当下的社会态度,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都是从本土人民喜闻乐见的角度出发,这就是类型片的人文价值。

内地该题材电影的火热,从世纪初冯小刚的电影中就能看出。冯氏电影几乎开创了中国电影一个独特的类型,国内知名电影市场专家范丽珍就总结了冯小刚获得成功的原因,认为冯氏电影首先是派给老百姓的,它们面向市场,却贴近生活,没有重复,抓住了观众的期待。以冯氏电影为代表,同类题材电影的都是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诉求,代表了中国式大俗大雅的文化,因此成功。

 

3、成熟的商业态度

观众的欣赏口味越来越高,对电影制作技术水平,对电影的剧本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产电影尤其是商业片,从市场营销和宣发运作,有产业发展的主动的趋势,也有观众需求的被动原因,从这种磨砺中走出,商业运作能力越发成熟。

首先是“明星市场”,明星无疑是国产电影至今屡试不爽的市场杀手锏,《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的卖座有一部分取决于成龙、周星驰的名字;赵薇、范冰冰、杨幂等人粉丝成群,也是一部电影主打的明星招牌。同时像是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腕级导演领衔的电影也是电影宣传的突破口之一。从导演到演员,明星效应已成为国产电影最有效的市场保障。

其次是“档期效应”,从年初的春节档、再到从4月开始预热,直至8、9月结束的暑期档,最后是11月开始的贺岁档,几大热档往往会成为票房巨头的诞生沃土。除此之外,历年的节假日档期更是片商争相分食的大蛋糕,五一档期,国庆黄金档两大传统档期,加上清明节、端午节这些新兴微型档期,甚至情人节、光棍节这种非节假日档期也变得炙手可热。这些档期几乎首尾相接,档期意识的成熟既反映出国产电影制作的活跃态势,也反映出国产影片的对市场追求和对观众观影需求的调动能力。

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不断的涌入内地,好莱坞也出现多部中美合拍片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等华语片也邀请到好莱坞巨星加盟,目前正在形成以内地为中心向往扩散的华语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如今已经成了气候。

 

审视:市场飞速发展的隐忧

1、高票房背后的危机

十多年的大片时代发展,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难以想象,但背后却危机重重。上一篇章所言的市场兴旺契机,每一条背后都可以找出中国电影的坏毛病。

大片时代类型化固然应了市场的需求,但类型化中,题材的局限性不得不考虑,单以古装题材为例,《忠烈杨家将》之前,已经有了外传形式的《杨门女将》;《西游降魔篇》开启了《西游记》电影化的历程,未来还有同类《大闹天宫》和徐克版《西游记》;《王的盛宴》和《鸿门宴传奇》同一题材的对垒,这些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直接反应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的狭隘,它们的吸引力固然强大,但同样的口味势必会导致观众厌倦。

那些具备人文价值的现实题材作品大都占用了“明星”二字,从冯小刚到汤唯,这些炙手可热的台前幕后无比成为这些中小成本电影的助推器,像是《失恋33天》这样异军突起的草根电影,其黑马模式能否复制,至少现在还没有出现。市场对明星的高度需求,直接导致颇具市场号召力的明星遭遇哄抢,推动明星的片酬直线上升,这对明星是有好处的,但对于观众,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位也无甚新意。对投资商来说,对明星、对热档的迷恋,高片酬、密集档期更是加重了风险投资的负担。

而与商业运作成熟相对的就是观众的成熟,从《英雄》开始,围绕着国产大片之路的票房与口水似乎就没有停过。其中2005年的《无极》更是成为一个缩影,该片无论从运作还是宣发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但电影之后的事件无疑代表了观众对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不满。从此开始,这些颇具技巧性的营销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换来的观众不一的反馈,成为华语电影创作状态的表现:对奇观场面的追求超出了对故事本色的营造。

 

2、未成熟的产业

现在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电影产业化,但国产电影真正做到产业化了吗?下面这组数据即可说明。

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新增10.5块。而2012年生产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试问在这样近千部的产量中,观众又看到了几部,换句话说,又有几部能够登上大银幕?

虽然以《泰囧》、《失恋33天》为代表的中小成本电影让人看到了华语小成本电影市场的潜力。但仅就目前而言,那些缺少明星、缺少话题性的现实题材电影依然是老大难问题。很多小国产电影无论拍得好坏与否却上不了影线,甚至有些能挤进院线的电影也未必有收成,像是去年的《人山人海》、《万箭穿心》,票房之惨烈显而易见。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是高富帅的天下,只有“大片”才能引起观众的瞩目,这与好莱坞等电影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发达电影产业下的类型片已经进化为两大系统,商业与艺术并存,并且拥有独立的艺术发行院线,当年《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火爆就是一个例子。而国内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气氛使得华语电影普遍患上“虚高症”,一味的追求大而全,对中小成本电影的信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并不是拍的好就能成功,而是拍的“大”才有机会成功,时间长久会对独立厂商和电影人才引进的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也会让电影业人才产生断层。

仅此一点,便是还未形成真正产业化的表现。

 

3、进口片的冲击

最近以《北京遇上西雅图》、《毒战》为代表的国产电影集团将进口片集团压至身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难道华语片真正做到能抗衡好莱坞了吗?

近期以《魔境仙踪》这些电影为代表的进口片都沾染了“魔幻”二字,魔幻题材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国内观众的菜,不久之前《虎胆龙威5》的火爆盛况历历在目,一周之后,《特种部队2》想必也会再次崛起,科幻动作类进口电影才是国内观众喜欢的类型,像是清明档期的特例不足以一概论之。

2012年,国产电影在贺岁、春节几个热档自留地的簇拥下,加之暑期不言而喻的“保护月”护航,国产影片在全年票房总额中占比超过48%,超出中美电影协议签订之初的市场预期,但仍未达到抗衡的局面。

从长远的角度,多方面因素表明华语市场与进口片市场的差距。

比GDP别比票价,美国平均电影票为7.94美元,换算比率下来与国内电影票价差不多,但结合人均国民收入,中国的电影票价是美国的8倍。美国电影属于“薄利多销”,中国电影则看齐“高消费”。

比人次别比总额。2012年内的电影票房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票房产出国,但拥有14亿人口基数的中国与1.2亿人口的日本,从观影人次上就能找出问题所在。

除此之外,分级问题、盗版问题等都是华语电影目前的症结,都是高速发展、高票房背后的威胁。

 

提问:2013年的未来中国?

1、大导演的诱惑?

说华语电影即将经历死亡非常不现实,因为还没有到达矛盾激化的程度,这是个长期过程。但2013年却是一个新的拐角。WTO保护政策的放开,进口片配额进一步扩大,华语电影的阵地将迎来决战点,曾经将中国电影领入大片时代的英雄们,如今安在?

“二张”搭伙的结束,标志着华语电影工业完全进入“合同制”时代,是市场进步的一个体现。张艺谋作为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患上了失语症,其下部作品仍不明朗,但张艺谋的自由无疑成为他第二次爆发的契机,从创作到资金有充分的应用空间。那边陈凯歌也从魔幻时代回归现实,去年的《搜索》代表着其对现实题材的拿捏,也给曾经饱受争议的大导演多了一个选择。而冯小刚的动向更为明显,《一九四二》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但作为冯小刚唯一赔钱的电影,大片玩过之后,留给他的只有重拾喜剧这条路。

十年前正是这批打着张艺谋、冯小刚烙印的大片,让更多观众们重新拾回了走进电影院的兴趣。如今这批大导演依然代表着华语电影市场的高端力量,他们有能力左右华语电影阵线的格局,同时也不可忽视姜文的《一步之遥》、侯孝贤的《聂隐娘》、徐克的《狄仁杰前传》这些传统大牌的新作品。

 

2、谁是下一个“徐峥”?

《泰囧》的成功代表着华语新生代导演力量的兴起,最近几年也有不少华语新导演开辟了自己的春天,《画皮2》的乌尔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璐、已经即将上映《致青春》的赵薇,是吹响了新导演崛起的号角。

不过前面说过了,华语电影人才实则匮乏,像是王竞(《万箭穿心》)、张猛(《钢的琴》)等人的作品早已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却难以获得市场的肯定,他们能撑多久还不明朗。值得欣慰的是,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代表着曾经不可一世的第六代导演对市场的妥协,这其中虽然一味追求市场化的程度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导演的实力则属于硬通货,包括张元、贾樟柯的商业化电影也值得期待,还有无代者宁浩,新生代导演的力量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华语电影终究要经历一次“死亡”,能否复生破局,关键在于这些导演和投资者的身上。

TAGS:
返回列表

上一篇: 《钢铁侠3》终于走起 映期为何折腾?

下一篇: 人均每三年进一次影院 电影消费潜力巨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