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兴院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影市场 > 正文内容

电影市场

观众的“换代”和电影的“换代”

2013-11-13 热度:1027

  中国电影将面对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甚至要给1980年出生的父母准备“全家电影”,以及他们的孩子需要的“低幼”和“青少”产品。


  自去年底以来,《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些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明确标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方向,市场规模迅速铺展,单片票房窜高。对应着看,这一年来扩张速度最快的院线基本布局在二三线城市,把主流观众定位于年轻人,换言之,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容其本质是将二三线的年轻观众纳入了目标消费者,这对中国电影而言,意味着正处在一个猛烈的“换代”过程中——25岁以下的观众变得极为重要,观众的“换代”将强迫内容生产方的观念转变,也就意味着中国电影创作阵容的换代。


  《小时代》的“贡献”在于测定了一个特定消费领域的规模


  我最近经常和朋友讲一句话:“你想想1980年出生的人现在多大?”,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33岁了,他们不是那么“年轻”的观众群了,也就是我们的电影生产将面对1985年后、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甚至我们要给1980年出生的父母准备“全家电影”以及他们的孩子需要的“低幼”和“青少”产品。中国电影是不是能够形成成熟的产业架构?是不是能够在内容生产中具备原创性?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本土化策略中,是否意识到“换代”的迫切并为之努力。或者说,中国电影面临的“给新一代制作电影”的转型,不仅是为了经济层面的商业成功,这也是大众文化介入社会的根本途径。


  《失恋33天》、《画皮2》掀起了电影类型探索和电影换代的问题,在一系列以“青春”为名的传播中,把这些“现象级”电影事件背后的本质显现得更加明显。我们究竟如何面对这次“青春潮”,或者说如何面对影院观众里汹涌的青春潮。我有一个略带调侃的说法,在中国所谓的“中产阶级电影”是面对一二线城市里35岁以上观众,这种“中产阶级电影”将成为次要的分布,而此类电影以前的生产者——也就是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常年排列在最前沿的那些名字,现在,好像突然变得相对次要起来,退一步说,成了市场多元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15-25岁的观众,以前主流电影的态度是考虑兼容这个群体,但这一年来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出现了以这个群体为消费主体的电影,在这里不能不提《小时代》。《小时代》的电影水准暂且搁下不做议论,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测定了一个特定消费领域的规模,在类型片土壤并不富饶的中国市场,它提供了青春偶像剧电影化和此类电影类型化的途径以及可能。在《小时代》引发的激烈争议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类型生产背后必然涉及的社会意识的开掘以及冲突,视觉美学所建筑的价值观必然被议论以及这议论背后复杂的意义。这就是《小时代》的实质“贡献”:它让我们了解到类型生产的文化实质和商业伦理。


  “全家电影”在中国完全是一个亟需开掘的领域


  中国电影产业在为“新一代”提供产品的时候,有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商业资本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勇于开拓本土电影的类型空白和市场空白?这里我们可以聚焦在15岁以下消费人群的可选择余地,稍加回顾,会发现这个市场只有低幼年龄动画片的存在,而其他类型基本处于空白。可以说,没有商业运作的产品试图严肃地开掘5-10岁的市场,面向这个市场的片子在中国一向被笼统地称为“儿童片”,此片种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不是商业电影的一种类型分支,仅仅是内容上的题材划分。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大而化之语焉不详的“儿童片”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上极为萧条,幼龄孩子被迫看其实不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比如,有些小学给学生包场观看《泰囧》,又比如,父母带着学龄前的儿童去看《环太平洋》,在欠缺电影分级伦理的大环境里这种“误入”的情况比比皆是。另外,官方语境里传统意义的“儿童片”,在市场环境下则毫无竞争力。如果换一个语境,在成熟的商业类型布局中,“儿童片”大致等同于“全家电影”,比如《小鬼当家》、《博物馆奇妙夜》,或者动画形态的《疯狂原始人》、《勇敢传说》和《神偷奶爸》,这类作品在中国完全是一个急需开掘的领域。


  一年前,在和一个立志要做儿童片的电影制片人讨论时,我就建议中国电影的商业资本必须勇于面对这个空白领域,就商业伦理而言,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在市场空间的领域,在社会学的层面,这是本土电影赢得“下一代”的责任。


  “消费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电影需要去承载的历史进程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必须在商业伦理中构建文化伦理和社会责任。也就是,一个电影产品的商业化的运作固然有资本的逐利本性,更强调构建于健康良性的市场化运作,保证文化产品真正的传播和与市场的亲和力,无效传播和消费缺乏是文化生产的“恶梦”。另外,中国电影也必须在自身商业规则的构建中,面对文化生产的使命——不是用精神性和思想性去抑止资本欲望,而是让资本运作产生伦理性。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的问题,而且是社会意识生产的社会学议题。


  前些天一个制片人问起明年中国电影有哪些新热点?其实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有太多需要努力的空间,而所有这些可以集中为一条:面对已经换代的消费主体,资本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类型研发、视觉生产以及价值观的讨论。中国电影面对了一个剧烈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消费电影”是一种重要城市生活方式,而这正是中国电影需要去承载的历史进程。

TAGS: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大调查结果

下一篇: 2014年贺岁档电影票房大迷局

相关文章